第24章 兴元罹难,春生备考(第7/8页)
作者:张步忠
原坡上数百年来留下的古槐、高大挺拔的白杨、榆树等,在建校时均被细心完整地保留下来。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堂、操场、仓库等诸类建筑,或正、或斜,或弯曲环绕,或高低错落,一概顺着坡势和地形的走向,巧妙布局,浑然天成。
主道尽头,出后门,拾级而上,坡势渐陡。临近坡顶,除了少量杂树,多为参天古柏。丛林环抱、背风凹陷的山坳里,矗立着一座古典庙宇式建筑,便是供奉杜工部的祠堂。
春生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很快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备考的事似乎完全被他扔到了脑后——他历来不相信“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临时抱佛脚”之类的套路。
郑为民老师看他兴奋异常的举动,便顺势和他交谈起来:“怎么样,印象如何?”
“一切都很新奇。”春生说出他心中的第一印象。
郑老师:“具体说说。”
春生:“我觉得像一个书院。”
老师:“何以见得?”
春生侃侃而谈:“头顶诗圣,足立樊川;远望秦岭巍峨绵延不断,近看原川起伏稻浪滚滚——可谓是山川交织,人文荟萃。仰望古柏参天,眼前古槐满园;排排窑洞,点点灯火;校园书声琅琅,潏河流水潺潺——,我虽然未曾到过诸如‘朱熹’、‘岳麓’等中国的任何一个书院,但是在我的想象中,眼前的校园,就是一座优雅宁静书院的经典样板。”
“不错,有点具象绘影的味道。”郑老师继续考问,“那你最感兴趣,或者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春生沉思了片刻,以探询的口气说:“教导处那副楹联?”
郑老师微微点头:“谈谈你的理解。”
春生:“上联回顾历史,下联紧贴现实,合起来便是‘继往开来’——表达的是学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立德’对‘树人’,‘启智’对‘育才’——体现的是办学的根本宗旨。所以我觉得,这副楹联便是学校的灵魂。”
“有点道理。这副楹联曾经见仁见智,你的理解也算是一家之言吧。”郑老师忽然问,“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春生疑惑地瞪大眼睛:“请老师指教。”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