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准备建立黑市
作者:相逢便是有缘人
1958年的四九城。
寒风裹着碎雪,在胡同里打了个旋儿,又狠狠撞在斑驳的院墙上,留下一层薄薄的白霜。
墙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红色标语被冻得发脆,可比这冬日更让百姓心头发紧的,是铺天盖地推行的票证制度——粮票、布票、油票早已是家家户户粮本上的“硬通货”,如今连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这类能撑起家庭脸面的大件,也被牢牢锁进了票证的“笼子”里。
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后,“永久”牌自行车的镀铬车架亮得能照见人影,车把上系着的红绸带晃得人眼晕,可柜台前那张泛黄的纸条却像一道鸿沟:“凭票供应,无票勿询”。
以前攒上三五个月工资,还能咬咬牙给家里添辆自行车的人家,如今就算攥着一沓崭新的钞票,没票也只能隔着玻璃望洋兴叹。
胡同里要是有人骑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叮铃铃”的响声能穿透半条街,街坊邻居的目光立马黏在车身上,有羡慕,有嫉妒,还有藏不住的无奈。
车后座网兜里要是再搁块刚扯的花布、一瓶凭票换的友谊雪花膏,那更是能成为胡同里好几天的谈资。
自行车都成了“稀罕物”,小汽车在普通百姓眼里,更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整个轧钢厂宿舍四合院所在的片区,能见到的小汽车屈指可数,大多是机关单位的墨绿公务车,车牌开头的“京A·0”像个特殊的印记,路过时连追着打闹的孩子都会停下脚步,踮着脚往车窗里瞅,想看看“当官的”长什么样。
可谁也没料到,就是这样的年月里,四合院的李末家,竟足足有着两辆小汽车。
一辆是深灰色的北京212,车身线条利落,是李末升任为医务部部长之后,厂里按级别配的公务车,原本每天早上都有司机准时来院门口等着。
可是李末不习惯别人开车,他就把司机打发了,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
另一辆是浅蓝色的嘎斯69,模样更显精干,挂在夏梦秋的名下,每天都由夏梦秋开着上下班。
这回秦淮茹等人终于可以全都坐着小汽车上下班了。
这第二辆车的来历,还得从夏梦秋的升职说起。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