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廿四(第2/6页)
作者:刘同柱
才不过几年,这一地区葵花、羊绒产量剧增。
一些嗅觉灵敏的商贩,瞅准这一大市场,纷纷把商业触角延伸至该地区。一时间,大量商贩在河套川平原地区广泛设摊点,收购葵花籽,或羊绒、羊毛,给这块儿一直闭塞的大地带来首次商业契机,带动不少本地人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来。
村里不少活泛的年轻人开始变得不安分。把责任田推给父母去种植经营,自个儿骑一辆自行车,后尾架驼几条旧麻袋,走街串巷,穿村入户,放开嗓子吆叫:“收羊毛、羊绒,收葵花籽了……”
很快,二道羊毛、瓜籽贩子迅速在平原大地上蔓延成一支阵容庞大的新兴产业阶级队伍,也构成高平原上当时一道靓丽风景。
紧随着是大把大把钞票,果真被这些人最先揣进腰包。
人一旦有了钱,发了财,便愈发不知满足。总要想方设法,想去赚更多更多的钱,有时,为了实现挣更多钱的目的,常常会玩弄心计,有时甚至不择手段。
挣钱挣红了眼的奸商小贩,利用当时刚从禁锢思想中解脱出来的人们的麻痹心理,变着法子往收回来的羊毛里掺和箩子筛过的细沙土和白矾水;隆冬季节,将收回来的葵花籽泼上开水,隆冬天气泼过开水的葵花籽冰冻几晚,抓几把朝空中扬,竟和干瓜子一样,“唰啦啦”“唰啦啦”地响。以至于再后来,贩卖中药材倒卖的土著药商,在装甘草、黄芪的麻袋底下装上石头、砖头,长途贩运至南国把石头当黄芪、甘草卖……
据后来反馈回来的信息,掺了白矾水和细沙土的羊绒、羊毛,卖到毛纺厂,竟把黑河市四家国营毛纺厂的机器全部搞坏。让曾经全国著名的民族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和了水又冻上的葵花籽,装入麻袋装上火车运往南方途中,遇热后发霉生芽,全部倒掉,害得南方人叫苦不迭,直骂北方人大骗子;混在装甘草黄芪麻袋底下的石头、砖块儿,卖成甘草、黄芪价格,气得南方商贩让人传回话来:“某**再到了南方,逮住他,非投黄浦江喂鲨鱼不可!”
——谁说只有北方人被南方侉子骗?这不!北方骗子坑南方人也有的是。不管谁骗谁,反正,一些人腰包瞬间鼓了起来。
自古道“财神爷偏爱黑心肠人!”愈是穷惯了的人,一旦有了挣钱的机会,更会费尽心机,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
现在,连上面精神都在大力宣传“解放思想,大胆作为,开动脑筋,搞活经济……”“让一部人先富起来……”
中国人最会揣摩人的心思,确实是真的。这些在土地里刨食一辈子的农民,稀奇外面精彩的大世界。当一些人从南方走一趟回来,绘声绘色给乡亲们讲述起南方经济如何如何繁荣,并拿出带回来的电子表,花格儿衬衫等时兴货炫耀,惹得继续留在土地上劳作之人,心里也直痒痒。
虽然他们没本事和胆量出去走南闯北,但也不得不开始围绕市场经济形势,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
眼瞅着周围乡亲们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机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让孩子外出收羊毛,倒鸡蛋,收葵花籽,做买卖赚活泛钱;有的让半大小子出去学习瓦工、木匠等技术,将来孩子找对象有好条件;还有的在田地里做文章,想方设法抓经济,尽可能增加土地里的收入。
这些,王存祥老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内心暗自思忖:“老天爷啊!为何如此不公?自己身强力壮那会儿,政策管得死。纵有摘星星,摘月亮的本事,却不让你施展本事。一年四季,只能乖乖地在田地里待着,每天跟着大伙儿挣不值二毛钱的那十分工”。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