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廿四
作者:刘同柱
形势一天一天向着有利于老百姓过幸福生活的方向发展。
随着开始于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似挣脱了长期束缚在人们身上的绳索一样,快活得要飞起来。——谁不想发财?谁不想过上富裕幸福生活?
河套川地区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两三个年头。大部分农民家庭每天开锅白面馒头、面条、焖面……吃的不用再发愁。一些勤谨人家,用多余的粮食喂两个猪娃子,几只羊,一群鸡鸭……到冬天,杀一口(几只)自家人享用,卖掉一口(一些)换回硬铮铮一沓“大团结”,手里有钱碗里有肉,这不是二人台小戏中“高山牛”的光景?
同一时期,原本一直处于优越地位的市民兄弟,暂先还继续着国家计划经济时期执行的商品口粮供应政策。乡下走趟亲戚回来,从曾经过去的穷亲戚家带回一口袋白面小半扇猪腰条肉,逢人便开口夸耀现在农民每天开锅白面大肉,羡慕得城市人要死。(也许这是仅有的存在时间很短,市民羡慕农民的现象,再后来,随着城市改革的兴起、深入,市民羡慕农民的“怪象”很快消逝)
然而,多年来饿怕了穷惯了的人们,不用愁吃愁穿后,才发现:人类生活的需求远远地不只是吃和喝,穿和戴上。
“怎样才能让土地上再多产出钱来?让自己腰包也鼓起来?……”已经成为庄稼人新近经常谈论的新话题。
当下能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吃食的前提下,如何想方设法改变种植结构,发展其他产业,进一步增加收入。
勤劳朴实的农民原以为多打粮食,就能多卖钱;手里有钱,生活就会富裕……——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因果关系。
而通过几年的生产经营实践才发现,如今想要更多产出粮食,不能仅靠在地里多锄薅几遍,不能光靠在地里使蛮力,多往地里拉几车牲口粪肥等传统的生产投入。更多时候得往地里“扔钱”,买化肥良种需要钱,灌溉农田的水费、电费一天天渐涨。且随着全社会粮食产量整体增加,人们生活日益富裕后,粮食反倒没有以前值钱,从而导致“种粮不划算”怪象之发生。
“谷贱伤农”,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于是,他们不得不转换思路,改变种植结构。除腾出几亩地来种植小麦、土豆等——一家人生活必需的主、副食需求外,把其余大部分土地改种葵花、甜菜等经济作物。
葵花这种作物不怕盐碱,不少人家不仅在分到手的责任田里种植,还把原生产队多年弃耕不种的盐碱地开垦成自留地,全部种上葵花。一时间,满囤渠周围的大平原,到秋天“朵朵葵花向阳开,招引蜜蜂采蜜来”的花海灿烂风景!
一些更早开放地区的“侉子”,拉来无数箱蜜蜂,野外安营扎寨采蜜忙。侉子告诉村民,蜂箱不再属于集体,都属养蜂户个人所有……
嗯?——政策放得这么宽泛?还允许私人搞这么大产业。不少精明人茅塞顿开:“看来政策真真放开了,有什么样的本事往出施展哇!”
很快,有不少人家竟然贷款买回几十,甚至上百只绒山羊养活起来。
——“他们能私人养蜂,就兴许咱们个人养羊。”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