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廿三(第2/4页)
作者:刘同柱
昨晚上吃饭时几个人已经搞定:董龙龙、赵银表二人带着背架子,每人至少背到一百二十斤,王援朝、许中没多借到背架子,但也至少背一百多斤柴禾回来。这倒不是为得学校什么超额奖励。这不,在校外租房,冬天得有柴禾烧。
接近初冬的早晨已经开始寒气袭人,四人从租住屋出来,很快汇入三五成群快速赶路的进山打柴队伍中。
一路上,王援朝有说有笑。一直居住生活在山前平原地的他,根本想象不出山中景象,早就梦想着有机会去后山看看,今天终于如愿,内心自然充满第一次进山的好奇与兴奋。且还想着趁这次进山机会,在山里找几块儿又大又圆又扁平的石头罡,给三弟带回去。刚开学时三弟就曾安顿他找石头罡的事,几次回家竟给忘了。上次回家后,三弟又向他索要石头罡,才想起这事。
许中今天也兴奋,他也是第一次进山。边走边讲述起甘沟的传说:“相传,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亲率大军来此征讨准噶尔叛逆噶尔丹部。一日,大军行进至宝丰寺村西三四里一沟口处,举目望去,但见山势险峻,峰峦秀拔,峭壁耸立。同时听到哗哗流水声。时已经太阳当头,康熙感到人渴马乏,忙传旨就地喝口水,饮饮马再走。等了有半个时辰,水声一阵比一阵大,但就是不见有水流出来。康熙爷着急地望着深深的山沟,把脚一跺说‘原来是个干沟!’说来也怪,刚才还听到的哗哗流水声,让皇帝爷一脚跺,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王援朝是第一次听这美丽的传说,听得聚精会神。却见许中停下不往下讲,赶紧着急地问:“那,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听说康熙皇帝这次征讨回去,第二年驾崩。据说,在沟里至今能依稀看到康熙大帝坐骑当年踩下的一只脚印。今天进去沟里,你们仔细找找!”
许中就有这个特长,讲起故事来总是有板有眼,有根有据,不得不让人相信是真的。
“许中,你只说对一半。其实,干沟并不是真的没水。顺着这条沟进去四五六里,到了堪称‘一线天’的石门地儿。石门地儿有个硕大的石湖,那里常年流水潺潺,一年四季不干涸。这股清泉在快流出沟口时钻地下流了。沟口外便看不见了流水。”
董龙龙毕竟本村人,他最有发言权。过一会儿又接起话茬:“十几年前村集体时期,大队曾组织人力在沟口处开挖一口覆流井,井挖成功后,凛冽甘甜的泉水汩汩冒了出来。将这股泉水引进村里灌溉,还直接供人饮用呢!所以,便把这条沟改名为‘甘沟’,把水渠定名为‘福流渠’,取意——幸福流到家。只是,再后来人们在沟里炸山取石,滥采乱炸,又不知把那股清泉弄哪了?才又变成‘干沟’,原来的‘福流渠’变成‘福流去’。村里的老年人还说,甘沟口西山坡上,曾有一处‘石人石马石轿车’镌刻图案,过去雨过天晴,仔细寻找还偶尔能看得清清楚楚。据说,后来也是被开山人炸没了。这种蛮干,可恨死人了!”
——话语中明显表现出对野蛮开采的一种愤恨。
太阳已经升起老高老高,天气也不像早上刚出门时清冷,倒是一路踏石上坡行进,浑身反而有种燥热感觉。
进入沟口,山路开始变得崎岖蜿蜒。两边陡峭的山崖处斜插石隙的松柏树上,偶尔传来几声鸟叫,更显得山沟的静谧。
等过了“一线天”石门,再踏石过一个蓄着一潭清泉的石湖,看见湖面四周边缘处结了一层薄冰。让王援朝忽然想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诗句。
再往里走,沟道继续变窄,道路更加难行。潺潺流水,飞天瀑布,茂密的林木,悠闲吃草的牛羊,溪水边几株合抱的大柳树……偶尔一个轻捷娇小的动物从两边山崖的树丛中飞跃而过,惊起几只飞鸟空中盘旋。
董龙龙告诉他们,刚才那是黄羊,是大山里生活着的野生动物。可惜,这动物在这山里生存数量已经不是很多。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