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廿三
作者:刘同柱
过了一个多月,王援朝停止在学校灶上起伙,开始和银表两个人一起在校外村民家租房住宿,一块儿搭伙造饭。
这是赵银表出的主意。因为学校食堂伙食实在太差,收费还高,宿舍住宿人多,晚上睡觉挤得厉害,休息不好。半夜起夜上完厕所回来,地方早让两边的同学挤没了。
二人租住的民房就在学校附近,每月房租两块钱,冬季取暖用柴炭自个儿解决。于是,利用一个周末回家,各自从家里带了白面、土豆及简单厨具,从此,每天放学后回到出租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辛苦一些,吃也还顺口且能吃饱,不再吃学校食堂玉米面做的大窝头,和千篇一律的冻白菜土豆汤。
又过了一个月,天气开始冷冻起来。大约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学校安排全体师生利用周末并占用周六二天时间,组织进行一年一度的打柴劳动。
自古是“靠山吃山,靠海赶海”。宝丰中学地处宝丰山脚下,每年冬季取暖用柴,只能向山伸手,向山进军。一直从建校开始,每到初冬,学校都要组织师生进山打柴,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传统。
也因为多少年来,当地村民一直就在“吃”这座山,所以,整个大山前坡十几里范围内很难找到可取的干柴。想要寻找干柴,非得顺着沟进去十几里,甚至二十多里的大山深处的“二架子”处去找。
考虑到实际,学校事前以班为单位召开过动员大会。规定:女同学和身体病患的男同学可以不进沟去打柴,允许在滩地里捡些作物秸秆等穰柴草,只要能背够应缴柴禾斤量,就算完成劳动任务。前提是不可以糟蹋、折劈集体或村民的果木杏树枝条。
剩余男同学和男老师,要求必须进山捡拾干硬柴。每个男生背够八十斤算完成劳动任务,超额完成任务者,学校有奖励。
为鼓励进山打柴,周五下午二节课后,由生活班长按照每班准备进山打柴人数,从学生灶上统一领取每人两个,用四两白面蒸熟的黑馒头,分发给要进山打柴的同学,作为第二天进山劳动的伙食补助。
开学两个多月,王援朝已经和班上同学混熟。他选择同班生活班长许中,和家住宝丰村的董龙龙,加上银表四人组成一个行动小组。
这样组合有其合理性。生活班长许中家住宝丰镇,距离宝丰村不是很远,而且为人热情豪放,点子又多;董龙龙家住本村,人高马大力气大,能从家里或向邻里借到背山必备的背架子。用背架子背柴,不仅背的量大,而且省力。赵银表既是同村,又同住一屋,已经进过二次山,背过二次柴。
赶在擦黑前,王援朝和许中两个人骑自行车回趟许中家,取回一把斧子和两根绳子。赵银表去董龙龙家取好两个背架一只水壶。晚上,在王援朝他们的租住屋,四个人搭手做的吃过一顿焖面,又打了半晚上扑克,赶早挤一块儿睡了,明天还得赶大早进山。
第二天一大早,整个大山和村庄还在一片朦胧沉睡中,通往进山必经处甘沟口的路上,已经影影绰绰有不少身影在移动。
王援朝、赵银表、董龙龙、许中四人早早起来,简单用开水泡着吃过昨晚吃剩的焖面,连脸没顾上抹一把,各自带好工具,并没忘记把昨天学校发的大馒头装进书包带上,并带上一水壶凉开水。
许中这家伙儿真鬼精,昨天下午从灶上领馒头时,他就在名单上多写了两个名字。这不,多领出来四个大馒头一齐带进书包。他知道今天活儿不轻,四个大后生消灭十二个大馒头肯定不在话下。因为他们预定的奋斗目标也不仅仅是完成四个人,四*八——三百二十斤干柴的劳动任务。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