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十八
作者:刘同柱
地处塞外的河套川平原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四季非常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若细究该地区物候现象,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全国范围内通行的“廿四节气物候”之变化存在巨大差异。
先从廿四节气中第一节“立春”说起。顾名思义,进入立春全国大多地区该大地回春,气温回升。而处于北疆的河套川平原却正值毛泽东同志诗词中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隆冬季节。
直到清明节气以后,田野里除过偶尔一丁点不招眼的绿色外,整个大地几乎还是荒凉一片。当地有一句俗语“羊怕清明,马怕谷雨。”说的是进入清明节气的河套川平原还长不出可供羊吃的小草,等进入谷雨节气以后才见嫩草长出。
再有不时来袭的冷空气带来的沙尘暴,或“倒春寒”天气,刹那间会把一个春天装饰得更加满目苍凉。
直接这样说吧,直到进入谷雨、立夏节气,庄稼人才真正进入春耕春播大忙季节。比起同属北方的华北平原、渭河平原至少晚了几个节令,更甭说与江南相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开始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劳作模式。一眼瞭不到头的田地里,三三两两,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父子兵、夫妻兵,一门心思地忙活着自家的营生。再看不到昔日集体时期一群大伙儿人攒在一块儿地里干活儿,又带几分起哄的宏大、壮观、热闹的劳动场景。一改只有大集体时代才有的“出工一窝蜂,下地磨洋工;地头安锄歇,干活相互看”的体制弊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模式孰优孰劣?不想辩驳,只事实评说。
单从满囤渠生产大队这几年的实际剖析,自一九七六年开始连续几年洪涝灾害,最终让一个曾以“小北京”称誉自豪的小村庄,翻开一页吃返销粮的历史。
愚钝人也许会把“罪过”归咎于一场大洪水所致!
——实则错矣!
只要是一个明眼人稍作仔细剖析,一个鲜明答案再明晰不过。
如果不是当时绥西县执掌大权的那书记错误地撤掉分到社员手中的自留地和猪饲料地,老百姓的粮仓能见仓底?
可别小看每人不到一亩的自留猪饲料地,那可是当时人们的口粮地、活命地。只要能把这一亩地经营好,至少一家人的口粮问题就能解决,且绝不会影响集体产出。
说得更直白点,只要明确归属,明晰产权,就敲定了责任,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不管遇上什么灾害都能战胜。遇上旱灾,老百姓就是从井里担上水用水桶浇地,也不至于让禾苗活活旱死、枯死;遇雨涝年份,就是收割一捆往家里背一捆,背回家里哪怕是腾出住人屋子,或把麦捆放到屋里一颗麦粒一颗麦粒用手揉搓,也不至于让已经收获在地的麦子泡在水里,看着吃到口边的麦子生芽发霉。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