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结核肆虐,太婆归天(第2/7页)
作者:张步忠
听到这里,三爷打了一个激灵。此事如果当真,这几家的孩子咋办?——乡里乡亲的,你能赶人家走?当然不成;自家的女儿咋办?如果传染上了,那可是要命的事;再说,就算凤茹说的完全对,毕竟没有确诊,怎么向几家人通报,……三爷陷入了极度的忧愁和焦虑。
连续思谋商量了好几日,三爷两口子想了一个权宜之计——先把自家的孩子隔离开来,观察一段再做打算。
同三爷两口子准备好东西,找了个日子,搭上喜娃的马车准备进城。对村里人只说,外婆思念孙女,再说凤茹婚后多年一直没有回过家。这次三爷和孩子陪她一起到三原,算是舒舒坦坦地熬个娘家,顺便也认认门,拜访一下老丈人和丈母娘。家里的猪和牛,哑巴完全能够照料。有要紧事,可以让兴元和桂兰两口子招呼一下。
三原县在西安北郊。他们一家五口在西安住了店,找到安导师,晚上顺便在三意社看了一场秦腔。第二天搭乘去三原的马车,出北门,穿草滩,过渭河,再过泾河,下午半后晌就过了三原城,太阳落山前赶进了家门。
于氏一姓在三原本是名门望族,世代书香,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近代最有名的算是被誉为“西北奇才”的于佑任。此人曾经参加过同盟会,在国民党内算是很有影响的元老,在政府机关早已身居高位。当年,于凤茹就是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之下,毅然决然地投入抗日洪流。于凤茹家是于氏的一个分支,虽然并不十分显赫,但论财力、人脉,比起一般家庭,亦相当可观。
凤茹一家五口突然走进家门,老两口惊喜万分。
老太太首先抹起了眼泪:“看把你个没良心的,走了这么多年,没回家不说,结婚成家也不打个招呼。娘的眼泪都快哭干了。”
凤茹有点歉疚地说:“是女儿不对,这不,今天回来给您赔不是。不过娘也要理解:刚到部队那阵子,天天忙着在前线救护伤员;等到复原,结婚成家,他身上还带着伤;这些年又拖着三个孩子……”
娘打断她的话:“算了,不说这些了。如今回来,看到你们和和睦睦,一家人健健康康,娘就放心了。”
娘俩在一边抹眼泪,老爷子和同远志在一边天南海北地闲聊。虽是初次谋面,见同远志知书达理,谈吐不俗,老爷子心想,凤茹毕竟胸有文墨,眼光独到,自己挑了这么一个好女婿——至此对凤茹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和不辞而别、从军上前线的事一概释然,不再提起。
等到一切风平浪静,凤茹才找机会,把这次来家的真实意图,细细地讲给二老双亲。二老听完,欣然答应。
母亲说:“我正愁着身边没人,孤孤单单,整天和你爹大眼瞪小眼。正好两个娃留在家里,陪我说说话,也多一点生气。”
爹说:“还巧,咱于家的私塾学堂今年又开始收蒙学子,叫两个孙女也去跟着读书、识字。将来长大也像你一样,有点文墨——你不见世道也在变,女孩子上洋学堂,也是早晚的事,让娃先在私塾里打个底子也好。”
爹说让两个女儿上学读书,这还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凤茹心想,老爷子的思想,确实比以前开通多了;远志对此当然求之不得。
两个孩子听说让她们读书识字,更是高兴得扑到外公外婆的怀里,大呼小叫地撒起娇来。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