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欢庆胜利,秦腔登台(第4/14页)
作者:张步忠
与一般的教学不同,梨园行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即便对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必须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授。每个人物的背景、故事、精气、神韵,每个唱段的旋律、吐字、发音,不同角色的站位、步态、手势、眼神,……老师都必须耐心地说戏,认真地示范,一点一滴地纠正,直至点出其中所蕴含的“窍道”。
对于新选的几个小姑娘,安导师虽然并没有指望她们年节就能够登台演唱,但却在给她们选定的两出戏上,下足了最大的功夫。
《三击掌》的两个唱段,安导师把它分为两组:
第一组,“老爹爹莫要那样讲”,共计12句,每句8个字,大约100字。具体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次教1—4句;第二次教5—10句;第三次教最后两句。
第二组,“寒窑虽苦妻无怨”,32句,每句7字,大约220字。也分为三段——第一次教1—6句;第二次教7—20句;第三次教最后12句。
安导师每半个月从西安回来一次,在家逗留三天。先复习旧内容,然后再教新内容。一个半月全部教完,剩下一个多月综合排练,最后再看能不能登台。他不在的日子,指定高锁儿和另外一位琴手,拉着板胡二胡,陪姑娘们练唱,拿准唱腔。
冷八爷家的灵灵被选入本村的戏班学秦腔,这让她多少有点意外;但安导师说她嗓子亮,身段好,不免又让她有了希望和信心。
眼前她有两个最大的拦路虎。一个是她从小虽然听着秦腔长大,可从来没有学唱过哪怕一句,当然更谈不上对韵律的正规训练——这一点,拉胡琴的高锁儿,答应在正常陪练之外,再找功夫额外给她补习。另一个就是,她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得从头开始学习戏文——这件事,她只能找冯春生来帮忙。
冯春生拿到戏文,仔细琢磨了两遍,又去请教了郑先生,打算先给灵姐“说戏”。
“这个戏文是秦腔戏《王宝钏》‘三击掌’中前后两个唱段。整个故事是这样的。”春生简要地概括道,“宰相王允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都嫁了官宦人家,唯独小女儿王宝钏抛绣球招亲,找了个平头百姓薛平贵。王父嫌贫爱富,逼宝钏悔婚,宝钏誓不从命。二人争执不下,宝钏与父三击掌,声称永不踏入相府半步。薛平贵征战西凉,宝钏到五典坡送别。一直孤守寒窑十八年,夫妻终于团聚。”
灵灵笑着问:“那这两段唱的是啥意思?”
“第一段是王宝钏在和父亲争执时的一段唱词,中心是说服父亲不要嫌贫爱富。第二段是夫妻团圆时王宝钏的唱段,主要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春生接着问,“你学的是那一段?”
灵灵试探着问:“安导师让我学第一段,我想两段都学,你看行不行?”
“好!有志者事竟成。你既然愿意学,我当然愿意教。”春生鼓励灵姐。
说完戏,春生开始教灵灵认字。他算了一下,两段加起来,大约40个句子,300个左右的字,除去重复的,生字也就200多个。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