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宝之死,肃家大丧(第4/7页)
作者:张步忠
肃文斌读完高小,从十三岁起,就一直在省城读中学。一则因为在省城能够读新学,二则身边有他大哥文强照顾。十八岁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在文科学院专攻中文。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蒋委员长亲临西安部署剿共。十二月九日,西安学界以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为契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万多名学生前往临潼华清池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肃文斌作为激进的爱国青年,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东郊灞桥,他亲耳聆听了张学良将军的演讲。听到他“在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给予学生答复”的承诺,他和同学们一样,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三天后的十二日,西安事变爆发,他的抗日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肃文斌毅然决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一起奔赴河南,加入国军第一战区序列,成为正规的抗日军人。这一年,他刚满二十一岁。
经过一轮应急训练,学会了射击、投弹和常规武器的简单使用操作,熟悉了军队条令条例,初步适应了军队生活。他们这一批知识青年全部被分到基层连队,做见习军官。然后,再经过一年左右的考查,合格后授予国军少尉军衔。
肃文斌因为学的是中文专业,和其他人相比,在写作方面独具优势。正式授衔后,他被分配到战区司令部,专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基本上以司令部洛阳为中心,在豫皖各地进行采访,搜集资料,了解民情,报道战况,……除了以军事为中心,对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等,均有广泛接触,几乎涉及到方方面面。
抗战八年,他亲临一线,直接参加了洛阳保卫战和湘西会战两大战役。
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展开反攻,逐渐迫近日本本土。为挽救南洋日军孤立的颓势,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河南战役为此次战役的第一阶段。扼守陇海、平汉铁路,乃至整个中原的洛阳,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本来我军统帅部制定了一项周密的作战计划:即“以弱势守卫洛阳,迂回围歼来犯日军”。然而,却由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畏敌退缩,反被从山西南渡黄河,和沿平汉路南下许昌、及原驻守信阳的日军,形成对洛阳的南北夹击之势。1944年5月9日,洛阳被日军团团包围,成为一座孤城。
危急时刻,上级命令15军在洛阳外围御敌;94师在城内死守。整个保卫战由15军军长武庭麟统一指挥。5月20日,武庭麟接到蒋介石用飞机投送的手令:“着仍固守洛阳,勿轻信谣言,至迟一星期,我必负责督饬陆空军增援洛阳。”但是,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刘峙却公然违抗命令,拒绝驰援洛阳。
武庭麟将军本来就是河南伊川人,15军官兵又多为豫西籍。他号召这批河南子弟兵务必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誓死保卫家乡,与洛阳共存亡。虽然敌众我寡,战斗极其惨烈,但官兵同仇敌忾,视死如归。从5月9日,一直坚持到25日,直至指挥系统被敌人切断而相互隔绝,全城进入混战状态,仍然逐街逐巷地进行巷战——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此役虽败,我军以阵亡1万余人的代价,毙敌2万余人。最后,在无法坚持战斗的情况下,当夜下令,命各部夺路出城,到洛阳城外集结待命。突围后,我军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
肃文斌一直活跃在战斗第一线。战斗一开始,他就奔波于西工、邙岭的数十个预设阵地之间,一边搜集战况,一边鼓舞士气。部队收缩至城内后,他又在各街各巷来回穿梭。指挥系统被敌切断后,他甚至主动担起通信员的职责,向下传达命令,向上报告战况。直到15日夜下达自行夺路出城的命令,他才跟随15军军部最后一批官兵撤到洛阳城外。
从4月中旬战役拉开序幕,到洛阳失守,短短一个多月,肃文斌收集的战况资料记满了两个笔记本。战前的事件写得比较完整详细,战斗打响以后,他基本上都用速记和简写的手法——多数都是一两句话,甚至几个提示性的关键字——比如邙岭阵地,只写一个“邙”字;敌机轰炸只写一个“飞”字;敌人炮火准备只写一个“炮”字等等。但他在关键处都留着空位,待有空闲时再把空缺补上——这是他在战斗紧张间隙记事的一种应急手法。但是对于时间、各类数据等却写得详尽而又具体:比如某月某日几点,甚至详细到分;敌我、百姓死伤人数;敌人空袭次数、飞机架次;等等。
战后,他把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大小事件认真梳理了一遍,提炼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感受,写了一篇题为《一场失败战役中的坚守》的文章,以常安仁——谐音“长安人”——的笔名,发表在《战地通讯》杂志上。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