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两条路,一口气
作者:自牧余生
玉尔达的院子傍晚又亮起那盏黄灯。灯影落在白墙上,像有人用手掌轻轻抹了一下,留下温和的痕。
县里的宿舍楼里,李明把电脑合上,又打开,指尖在键盘上停了两秒:他把“统一”和“保留”写在同一行,中间没加标点,就那么挨在一起——他要想办法,让这两件看着像要打架的事别真打起来。等他回去,再跟大家坐一桌说清楚。
手机震了一下,是“玉尔达工作群”。
苏蔓发来两条视频:院门口的公示栏换了纸,字写得干净,核桃、枣干的价目、规格、承诺一条不漏。
赵书记把落叶扫成一小堆,又用扫帚头在地上轻轻按了一按,像给它找个稳当的角。李明看着,心里那口气慢慢归回原位。
“白板又补了两条。”古丽发语音,声音带着一点风,“第一条写‘只收自家货’,第二条写‘来路要写清楚’。
今天有人拎着外村的枣说‘就贴你们名儿’,我说不行。他脸色难看,我让他坐下喝口水,再慢慢解释。他还算听得进去。”
“做得对。”李明回,“咱们不是不帮忙,是规矩先在那儿。谁都一个样。”
“我知道。”古丽笑了一声,“你讲的那四句我记得。”她指的是李明在县里板书时写的那几行:怎么收、怎么装、怎么说、怎么赔。
李明靠在椅背上,仰了仰头。窗外有火车过,声音压得很低,像从天山那边刮来的一阵夜风,穿过县城和玉尔达,往更远的地方走。
他忽然想到那句玩笑:“车稳,人就稳。”买买提江常这么说。他笑了一下,给古丽回了个“稳”字。
院子里,苏蔓拎着手机在走廊里来回,手背贴着屏幕挡光:“今晚视频我来录,两件事,一是有人借名儿,二是我们怎么写来路。话我大概捋好了。”
古丽把桌上的样袋、贴纸摆齐,顺手把一只歪了的箱子扶正:“别太硬,像平时说话那样就行。要不然又有人说我们端着。”
“成。”苏蔓点点头,把发卡夹得更紧。她把镜头对准桌面,压低声音试拍:“大家好,今天两点说明:第一,我们只收自家乡亲的货。外村的想合作,不是没机会,但要写清楚来路,咱不能糊弄人。第二,贴名儿这事,不是谁都能贴,我们背着这个名儿,心里是有数的,所以要对得起它……”她读到这儿,自己先笑了,“行不行?”
古丽笑出声:“行,像你本人说话。”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