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院里的灯,城里的窗(第2/6页)
作者:自牧余生
胡老板穿了件旧牛仔服,手里拎着一袋核桃。他把袋口往桌上一放,不坐,开口也不绕弯:“我就问一件事——你们线上走得快,线下还让不让人活?你们说不截我货,我信。可总有人来巴扎上问,说‘线上价’多少多少,拿这个压我。我是不是得以后的都往你们院里送?”
古丽点点头:“您先听我说两个事。第一,线上挂的是标准件,分级、分袋、贴标,出了问题我们兜着。线下你按行市收,收散货,快,有活路,这是两条路。不直接比。第二,谁拿‘线上价’压你,你就指公示栏:标准件什么样,散货什么样,明明白白。我们也不会跑巴扎上去喊价。边界我们守着,不挡你路。”
胡老板没坐,眼睛却软了些:“行,我回头就这么说。”
刚说到这儿,阿衣丁在人群里举了举手:“我说一句,我这个月在这边送了十几趟,规矩越来越清楚。唛头贴歪了当场撕,核桃有潮味当场退。我以前在巴扎摆摊,嘴笨,说两句就打结。现在我懂了,话不多,就拿出来给人看——‘这张图,这是检视编号;这个码,对应这箱谁验的。’别人就不吵了。”
院里一阵轻笑。有人接着问:“那售后呢?有人收货不高兴,咋办?”
苏蔓把手一摊:“手续就三步:给照片、说问题、选补偿。我们这边看图说话,不跟人抬杠。真正糟心的,一月也没几件,能解就解,解不了咱也认。”她顿了顿,补了一句,“但前面说清,后面就少闹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有人问:“日后要扩,怎么扩?”
古丽看了眼白板:“我们不一口吃成胖子。邻村要来,我们先挑一个条件接近的,照搬一遍,合不合适调一调。我们手里几个人,能力就这点,不虚。”
“那你说的‘不乱’,可有个法子?”胡老板又开口。
老热合曼咳了一声,笑:“法子不多,写板上,贴墙上,照着来。咱们是做事的人,不是说书人。”
一圈话说下来,院里不是喊口号的热闹,是一种顺气的松。有人把随身带着的小本子翻开,又有人干脆举起手机拍。说完就散,没有鼓掌,也没有谁站出来再拔高一段。天色往暗里去,门口风把旗子轻轻吹起一点角。
那天夜里,李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说自己是省城的批发商,口气爽利:“看你们那套做事还挺规矩,我手里有个商超渠道想试一下。但我要量价都稳定,你们能不能每周给我固定几吨?”
李明没急着答,随手把窗帘拉开,街上灯火一点点。
他声音放缓:“哥,先不谈几吨不几吨。我们这边的活,靠的是老乡一筐一筐交上来的规矩。你要稳定,我得先看看你要的‘稳定’是什么意思——稳定的规格,还是稳定的数量?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数量我现在不敢拍胸脯,规格我可以给你看我们这一个月的表。你要是想着一步跨两级,那我只能跟你说‘慢点’,免得一脚踩空,摔了老乡。”
那头沉默几秒,笑了一声:“行,你这话,说得我消气。你把表发我邮箱。量咱慢慢谈。”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