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文物建模
作者:川英
文物建模环节则更为精细。对漆木药箱、双语针灸铜人、鎏金铜带钩等 100件核心文物,技术团队采用结构光扫描与微距摄影结合的方式,采集文物的外形数据与表面纹理。
以漆木药箱为例,模型不仅还原了箱体的尺寸(长 50厘米、宽 30厘米、高 25厘米)与云纹彩绘,还精确呈现了箱体的磨损痕迹与内部格子的分布;双语针灸铜人的模型则标注了每一个穴位的名称与汉羌双语对照,用户点击穴位即可查看对应的治疗功效与《雪山本草补录》中的相关记载。
该板块以三维模型为基础,打造了“石城遗址—藏羌驿站—工坊区—雪山医者洞”的沉浸式漫游路线。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以第一视角“走进”遗址:
在石城密室中查看《商道盟誓》帛书的出土位置,在藏羌驿站体验商队歇脚的场景,在工坊区观察青铜铸造的全过程,在雪山医者洞感受当年医者的行医环境。漫游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弹出文物标注与历史解说,如路过工坊区的织机遗迹时,会显示织机的复原模型与织造工艺的文字介绍,让用户在漫游中了解考古知识。
该板块收录了 100件核心文物的三维模型,支持用户 360度旋转查看,甚至可“拆解”部分文物。例如,点击漆木药箱模型,可打开箱体查看内部的青铜药臼、骨质药勺;点击鎏金铜带钩,可放大观察龙纹与火焰纹的焊接痕迹;
点击双语针灸铜人,可查看穴位标注的细节与对应的医术记载。此外,模型还附带文物的基本信息(年代、材质、出土位置)与研究成果(如陶范的成分分析、丝线上的蜀锦成分检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普通游客可了解文物故事,专业学者可获取研究数据。
技术团队结合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用动画还原了“商队贸易”“译师调解”“工坊生产”三大历史场景。
“商队贸易”动画以波斯胡达里商队为例,还原了他们用琉璃器与中原商队交换丝绸的过程,细节包括商队成员的服饰(波斯长袍、中原短打)、交易时使用的青铜令牌、讨价还价时译师的参与;
“译师调解”动画则展现了商道译师用骨雕对照表调解中原与草原商队语言纠纷的场景,还原了双语对话的具体内容;“工坊生产”动画则完整呈现了青铜令牌的制作流程——从陶范制作到青铜冶炼,再到令牌铸造与纹样雕刻,让用户直观感受古代手工业的生产过程。
该板块是数字博物馆的“学术核心”,上传了团队历年的考古报告、多学科研究论文(如《商道工坊工艺融合报告》《雪山本草补录解读》)、文物检测数据(如青铜成分分析报告、同位素检测结果)等资料。
所有资料均按“年代”“文明”“文物类型”分类检索,方便学者查阅;同时设置“学术论坛”板块,学者可在线交流研究心得,提出新的观点与疑问,如关于波斯琉璃技术传播路径的讨论、商道医药方剂的现代应用研究等,推动昆仑商道研究的持续深入。
为提升数字博物馆的普及度,团队同步开发了移动端小程序“昆仑商道随身看”。小程序除包含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外,还新增了“扫码识文物”功能——线下遗址与博物馆展览中,每件文物旁都设置了专属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打开对应的三维模型与详细解说,如在省博物馆看到鎏金铜带钩时,扫码就能查看带钩的三维模型
与详细解说,还能观看“商队贸易”动画中带钩的使用场景,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体验。
小程序还增设了“文物故事”专栏,用图文与音频结合的方式,向大众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如通过漆木药箱的故事,介绍商道医者的仁心;通过青铜令牌的故事,讲解商道的通行管理体系。
专栏内容由林晓雨团队撰写,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各年龄段读者,上线首月点击量便突破 10万次,有效推动了昆仑商道文化的普及。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