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文物建模(第2/2页)
作者:川英
雪山医者洞出土的《雪山本草补录》竹简,因年代久远,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且存在竹简断裂、霉变等问题。为充分挖掘其医药价值,团队联合国家图书馆文物修复中心,对竹简展开系统性修复。
修复师采用“低温脱水”技术,先去除竹简表面的霉变物质,再用竹纤维与粘合剂对断裂竹简进行拼接;对于模糊字迹,通过红外光谱扫描技术,还原出 15种此前未辨认的草药名称与用法,如“雪灵芝治高原头痛”“绿绒蒿解蛇毒”等。
修复完成后,中医药专家团队对竹简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发现《雪山本草补录》不仅记载了 40种雪山草药的性味、功效与用法,还收录了 5套融合疗法,如“中原甘草+西羌针灸+雪山红景天”治疗高原反应,
“麻黄+草原黄芪+艾草熏灸”治疗风寒咳嗽。这些疗法充分体现了商道医者“兼容并蓄”的医药理念,将不同文明的医疗技术有机结合,针对商道沿线常见的高原病、风寒病等症状,形成了高效实用的诊疗方案。
为验证《雪山本草补录》中记载方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团队联合中医药大学药理实验室,选取“雪山红景天抗高反方”“麻黄甘草止咳方”等 5个方剂,开展现代药理实验。实验采用动物模型与细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在抗高反实验中,将小鼠置于模拟海拔 5000米的低压氧舱内,服用红景天方剂后,小鼠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高原反应症状(如呼吸急促、活动减少)显著缓解;在止咳实验中,对咳嗽模型大鼠服用麻黄甘草方剂,大鼠的咳嗽次数减少 60%,呼吸道炎症因子水平也明显降低。
同时,团队还对方剂中的草药进行成分分析,发现雪山红景天含有的红景天苷,能增强机体对缺氧环境的耐受性;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镇咳、平喘作用,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协同作用,可降低药物副作用。这些实验结果,为古方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雪山医者洞出土的双语针灸铜人,团队邀请西羌老中医羌占元与中原中医药大学针灸专家,共同整理“汉羌融合针灸疗法”。羌占元熟悉西羌传统针灸技法,能准确识别铜人上的西羌穴位名称与定位;
针灸专家则结合中医理论,解读穴位的主治病症与针刺手法。经过三个月的协作,两人共同编写了《商道汉羌融合针灸图谱》,明确了 32个融合穴位的定位、主治病症与针刺方法,如西羌“腿部止痛点”(对应中医足三里穴)配合艾灸,可缓解商队长途跋涉导致的腿部酸痛。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