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鎏金铜带钩
作者:川英
鎏金铜带钩的设计极具融合特色:
带钩主体为中原龙纹造型,龙首鎏金,龙身却缠绕着波斯火焰纹,龙尾还镶嵌着一颗于阗红宝石。
“这种造型在中原与波斯的考古发现中都极为罕见,是三种文明工艺融合的典型代表。”
苏芮用显微镜观察带钩的焊接痕迹,发现采用了中原的失蜡法与波斯的鎏金工艺,进一步印证了工艺交流的深度。
牛皮贸易账簿是此次发掘的重大发现,账簿用波斯巴列维文与汉文双语记录,详细记载了胡达里商队与中原、草原商队的交易明细,如“永元十二年,以琉璃器五十件换中原丝绸百匹,于石城交接”“永元十三年,以波斯银币二百枚换草原良马二十匹”。账簿边缘还粘附着少量茶叶残渣,经检测为蜀地蒙顶茶,与松潘古驿站出土的藏茶砖成分一致,证明波斯商队也参与了茶马贸易。
于阗玉饰共五件,包括玉佩、玉簪与玉指环,每件玉饰上都刻有“盟誓”二字汉文,玉佩背面还刻有于阗佉卢文“友谊长存”,与石城管理中心出土的《商道盟誓》帛书内容相呼应。
“这些玉饰是于阗商队赠予波斯商队的盟誓信物,表明波斯商队已正式加入昆仑商道的同盟体系。”
林晓雨解读道。
M2、M3号墓的清理同样有重要发现,出土了波斯银币、中原铜镜、西羌羊毛毯等随葬品,虽数量少于 M1号墓,但种类与风格一致,证明三座墓葬属于同一商队。此次波斯商队墓群的发掘,首次完整呈现了波斯商队在昆仑商道的贸易活动,填补了波斯与中原、西域、草原多文明贸易交流的考古空白。
在整理石城遗址考古资料时,团队发现东北侧一处夯土台基下存在异常地磁信号,经探地雷达扫描,确定为一座单人竖穴土坑墓,墓内存在金属与有机质文物信号。考虑到该区域此前未发现同期墓葬,张北炀判断这可能是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墓,遂组织专项发掘。
发掘初期,团队在墓坑填土中发现多片骨雕残片,残片上刻有细小文字,初步判断为多语言对照文本。为保护骨雕残片,队员用竹镊子小心提取,同时加快墓坑清理速度。当清理至墓底时,一具单人骨架显露出来,骨架周围散落着青铜双语印章、骨雕文字对照表、彩绘陶罐与丝质译语手册等随葬品。
“从骨架姿势与随葬品类型判断,墓主人应为男性,年龄约 40岁,生前可能从事文字翻译工作。”
随队的体质人类学专家分析道,
“墓内随葬多件语言类文物,进一步证明其‘商道译师’的身份。”
青铜双语印章是墓主人身份的核心证据,印章直径约 5厘米,正面刻有汉文“李译师”,背面刻有西羌文“语言使者”,印章边缘还刻有细密的几何纹,与藏羌驿站出土的青铜令牌纹样风格一致。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