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宋书记,高!实在是高啊!(第3/5页)
作者:梁园筑梦
“我同意。”另一位女编辑补充道,“而且这个典型的人物很立体。宋彦辉,年轻的工农兵大学生,有文化,有担当,懂技术,会管理,还重视教育。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加上那位燕京大学的苏朵朵同学,从旁观者、记录者到某种程度上参与者,她的视角也能增加报道的层次感和公信力。”
会议主持人,编辑部的王主编一直安静地听着众人的讨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待大家意见发表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开口:
“同志们讨论得都很好,触及了问题的关键。”王主编声音沉稳,“当前,对于农村改革的未来走向,确实存在不同看法。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新闻工作者越要沉下去,到一线去,去寻找、去发现、去验证来自基层的智慧和创造。
龙岗村的实践,无论其最终评价如何,都是一个发生在当下的、生动的、由农民和基层干部自发探索的案例。它成功在哪里,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否存在可复制的经验,这些都不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能想象出来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周明远身上:“明远同志的提议很好。我的意见是派出一个采访小组,实地前往龙岗村,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调研采访。
要求是:第一,实事求是,不拔高,不粉饰,原原本本反映情况;第二,全面倾听,既要听村干部的,也要听普通村民的,既要听赞同的,也要听反对的;第三,深入思考,将龙岗村的个案放在国家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力求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启发的系列报道。”
王主编顿了顿,继续道:“这个任务,就由明远你牵头负责。”
“我明白!”
就在《人民日报》为采访龙岗村而紧锣密鼓地筹备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龙岗村,对这即将到来的采访还一无所知。
时间已经来到四月,田里的冬小麦由青转黄,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然而,在这本该充满喜悦的收获前夕,龙岗村村委会里却弥漫着一股焦灼的气氛。
村委办公室。
大队长宋拥军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彦辉,眼看就要收麦子了,可咱们村现在,壮劳力都快被砖厂、养猪场和建筑工地给抽空了!地里就剩下些老弱妇孺,这……这怎么抢收?万一赶上连阴雨,到手的粮食可就烂在地里了!”
会计宋福林也忧心忡忡地拨拉着算盘:“是啊,砖厂现在可是咱们村的钱袋子,订单压着,不能停。养猪场那边也离不开人,猪崽正是长膘的关键时候。村小建设也到了关键期……唉,哪头都紧,哪头都缺人!要不……要不咱们砖厂暂时停工几天?集中全力先把麦子收回来?”
“停工?”宋彦辉立刻摇头否决,语气斩钉截铁,“绝对不行!砖厂一停窑,损失巨大不说,更重要的是会失信于客户!咱们龙岗村刚建立起来的信誉,不能就这么毁了!工业化生产讲究的就是连续性和稳定性,决不能因为农忙就随意中断。”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