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民议风起·代议之声初显(第2/3页)
作者:落花花啊
而在议辅厅,杜望也接到此案原文。
赵纬读完,低声道:“这是……民间代议?”
柳文川答得平静:“是代议的雏形。”
“不是争权,而是让这片土地上,哪怕没有读过书的人,也能知道这条律有没有他一份。”
赵纬一时无语。
而简惟之却轻声道:“若这一步走成了,三策才真正从宫门里走了出来。”
可这场看似顺水推舟的制度进展,在宗正与部分朝臣看来,却是另一场“悄无声息的撤位”。
“议辅”尚未稳固,“议权”便开始下沉?
“律”尚未归典,“民”便能开口?
皇帝仍未回朝,朝中却已传出数道弹章。
弹的不是具体之人,而是:
“白律未成,民议先行,是否置君上于空名?”
“此策若广行,恐令朝中权制之分彻底模糊。”
“民既可议策,将来岂不可议命?”
议辅厅一时哗然。
杜望苦笑:“这些人终于坐不住了。”
柳文川却道:“他们骂得越狠,越说明——我们走对了。”
这一夜,林若雨在案前灯下,批改《白律》校本增补案时,忽然看见一页夹在其中的旧纸:
纸上只有七个字:
“问民何为治国本?”
她写下回句:
“曰:令其有话可说。”
议权初下,风声未止。
京中书坊开始自行刻印《白律草本》,在案头摆设处常有“民案选粹”“村议三条”“百姓问政集”之类的小册子出现,内容良莠不齐,却比朝中策卷更受读者欢迎。
这在文人阶层中引发不小震动。
一方面,地方讲堂士子趋之若鹜,视之为“参与政议之门”;另一方面,旧学派高讲却频频上书文庙,批评当前风气:
“乡语误政,百议成乱。”
“制度岂能任人请愿之声淹其纲纪?”
甚至有数位名老讲主当众退席,自请“归乡不讲”,以示不满。
礼议署亦接到多封信件,内容含蓄而明晰: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