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丁修爆红
作者:一个尕老汉
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咬蔗帮”是一个特殊的影迷群体。
这个群体主要由年轻观众构成,其中一半是普通打工仔,另一半则多是混迹街头的古惑仔。
由于收入有限,他们都偏爱票价较低的午夜场,但观影热情丝毫不减,人数常常不输白天的场次。
因为香江地处温热地带,影院门口诸多的吃食中,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甘蔗的售卖。
香江虽然自己不种植甘蔗,但接邻的东莞麻涌、中山横档、珠海湾仔等地的蔗农,每天傍晚砍蔗装船,然后顺珠江口或后海湾出海,凌晨时分即可泊至香江筲箕湾、长沙湾、观塘等小码头。
全程不过30~60海里,运费也低。当天中午就能在戏院门口摆卖,而这种便宜、干净的零食,成了他们观影时的主要小吃。
除了用来吃,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咬蔗帮”真正的得名的原因。
那就是一旦影片质量不佳,戏院的画布前,就会扔满这些年轻人用来发泄怒气的甘蔗渣。
时下,各大影视公司也都用午夜场来测试自家影片的口碑。
1984年2月15日凌晨,邵氏联映的各大戏院门口却人头攒动。他们人手一节长度适中,却鲜嫩多汁的甘蔗,一边啃,一边排队等候入场。
不少人一边排队,一边交谈。
“我看了无线的片花,这部《绣春刀》打戏好犀利!”
“海报上那身衣服好型,荻龙样子有够威!”
“我系专门来看蓝洁英、张曼语的,上次《开心鬼》里就她俩正点!”
戏院内,随着灯光暗下,银幕逐渐亮起。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