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根繁叶茂
作者:小小的蚂蚁
赵学礼喝了口茶,然后说道:“这事其实也简单,你听我慢慢分析啊!说轩辕黄帝的文化,肯定离不开咱们华夏文明,你们也知道,我是历史系的教授,之前一直在研究咱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记得1986年的时候,北大严文明教授在美国讲学,提及过中华文明。他说咱们的文明是“重瓣花朵式”的结构,什么叫重瓣花朵呢?”
赵学礼起身从墙角摘了朵月季花,指着花瓣:“就像是这朵花,最核心的地方是花蕊,然后里边有一圈花瓣,外边还有一圈花瓣,重重包裹,咱们华夏文明就好像这花瓣一样。在华夏有不少史前文化,比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浙江那边有良渚文化,东北有红山文化,再包括后期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但所有的文化,到最后,都归总到了华夏文化之中,没有偏离,所以咱们中华文明才会持续五千年,源远流长,不曾断绝。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个核心。”
说道这里,赵学礼把手里的月季花瓣逐一摘掉,露出中间黄色的花蕊:“这核心就是咱们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寻根结底,就是轩辕黄帝文化,这也是咱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这就是我这些年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和文物考证出来的东西。把这件事做好,寻根求源这件事就水到渠成了。”
赵学礼一番话,说的众人茅塞顿开。
如果把整个中华民族比作一棵大树,那其余的任何地方的文化,都不过是枝干树叶,唯有黄帝文化才是最核心的根,只要树根存在,大树就会始终茁壮成长,而这也与他们的“寻根”产生了紧密的呼应。这一切,仿佛冥冥之中早就安排好的一般。
赵学礼又继续道:“古书上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祭祖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拜祭轩辕黄帝,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至于祭拜的历史也是悠久流传。从春秋战国的秦灵公到卑微明元帝,再到唐宋明清,对轩辕黄帝都有国家级别的祭祖。也就是到了辛亥革命之后,祭祀黄帝才逐渐变化为地方,乃至民间,每次想到这里,我都觉得无比难过,这种传统,不能丢,也不该丢!我本来想着用一己之力去推动,可惜终究还是人轻言微,好在今天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是大事,我是真心希望你们可以把它推动下去,让这项优良的文化传统得到继承。”
几人彼此对望了一眼,都笑了起来。一句志同道合,把大家的距离瞬间拉近。
黄天亮想了下,开口问道:“虽然祭拜黄帝这种传统一直在流传,但问题是,咱们怎么把大家都吸引到新郑?换句说法,那就是新郑怎么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把祭祖的事情推出去,让全国人民公认呢?”
这是困扰黄天亮许久的事情。
赵学礼再次笑了起来:“这事很简单。按照正常的情况,关于轩辕黄帝祭拜的地点选择,最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需要是当年黄帝都城的所在地,而且还需要有宗庙的遗址。第二,当地迄今为止还有大量黄帝文化遗迹或遗存,可以作为参考和佐证。第三,在黄帝时代,这个地区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就目前来说,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也只有新郑市。所以你们只要把需要的东西准备齐全,在新郑举行轩辕祭祖,就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事。”
黄振邦笑道:“还得是老教授,随便几句话就把我们的疑惑都解决了。”
赵学礼摆手:“我的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空有方法,想要真正落实,还需要指望你们。”
黄振邦纠正道:“这样的大事,需要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赵学礼哈哈笑道:“对!对!一起努力!”
在院里喝了会茶,赵学礼请几人去自己的书房看看。书房大概有十几个平方,靠墙的位置摆放着一排书桌,摆放的都是各种历史书籍,粗略估计也有几千本,堪比小型藏书馆,大致看过去,绝大多数都是和轩辕黄帝有关的资料。材料齐全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