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廿二(第3/6页)
作者:刘同柱
王援朝被编至高(46)班。凑巧林老师正好担任新一届高一四个班的英语授课,兼高(44)班班主任。
照当时招生计划,宝丰中学招生范围是绥西县全县境内农村公社中学毕业的初中生。其中东南片儿入将军衙中学,西南片和北片儿入宝丰中学。
在当时,所有农村公社的初级中学还没条件开设英语课,因此,林枚所教课堂下的这帮高中生,英语这门课的起始点是零。没法儿,学校只好根据现有实际情况特别安排,英语从认识字母开始教起。
幸好在当时整个绥西县不是个例,所以,文教局在起初统筹订购教科书时,就把城市学校初中三年所学的六册英语课本,和高中英语新课本一同发到这批学生手中,要求英语老师利用高中两年时间,教完初中三年和高中二年总共五年的全部课程。这样一来,按照常规课时安排,肯定完不成实际教学任务,只能靠学校自行调节,或增加每周英语课时,加快教学进度,强塞硬添,多管齐下,想尽办法完成。——自然无暇顾及学生实际能掌握了多少。
经过大学专科三年英语专业学习,现在的林老师竟能说一口较为流利的“因格利斯”语言,更让王援朝钦佩不已。
已经不是第一次登讲台讲课的林老师,站在这课堂下坐的是一群大孩子的讲台上,显得十分拘谨与不自然。每逢讲课,她始终不敢正视台下一帮大男大女犀利的目光。把书本放在讲桌上翻开,双手扶在讲桌两个边沿,一边教同学们“A、B、C、D……”读着,就像小学老师教一年级学生“a、o、e、i、u……”一样;一边眼睛老是朝着天花板看,或盯着教室后墙黑板上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几个大字。偶尔,把目光投向坐在课堂上的王援朝,是想询问听懂没有。可一旦和正专心注视她的一束目光相遇,本能地迅速将目光上移至天花板。
宝丰中学是依傍一座古老的比利时天主教堂建筑建设发展起来的一所县立中学,建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那一年。建校初,校名顺着“绥西一中”下排,叫“绥西二中”。再后来,因其所在村镇背靠山峰,和附近一座寺庙名称,更名为现在的“宝丰中学”。
学校大门面西,直对宝丰寺外的万佛殿。两个青砖垒砌的大门墩上,固定着二扇木制栅栏,便是校门。
进来校门,一条宽阔的石子路直通一座规模宏伟的建筑,原全校师生集会、演出、看电影用的大礼堂正门。一进校门,两段语录和一只硕大的红五角星首先跃入眼帘。
一个大开间门正上方,高大墙面正中间,一只硕大,用水泥灰抹成的大红色五角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红五星两边墙面上,各开一处水泥边围成的方池子。每个方池内镶嵌一段毛主席语录:
左面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右面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字体用水泥灰抹成,再在上面刷层红油漆,一个字体一尺见方大小。
鹅卵石路一直从学校大门口通到大礼堂门口,被阻隔后又分左、右,分别向北向南延伸,分别通往教学区和生活区。路面宽度自然不比主路。
教学区以向北延伸的一条石子砌的小路为界,东西对称各建设一排排石头地基,砖土木结构,红瓦盖顶,高起脊,两出水的平房建筑。每栋建筑设两间教室,前后共四排。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