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太爷传奇,永年救命(第3/8页)
作者:张步忠
那年月,从学徒开始,都要给师傅家买粮、烧火、做饭、倒尿盆。一般孩子可能要干一年两年,等到有新的徒弟过来接班,才能被换下来。但师傅很快发现立人这娃特别灵醒开窍,很有自己小时候那种天赋。只做了三个月家务,师傅就让他跟着自己打下手。人们起初叫他邢立人,从此开始叫他小木匠,后来又逐渐改口叫邢木匠。再往后,“邢木匠”自然而然成了他永远不变的大号,很少还有人能够想起他的本名邢立人。
从跟着师傅打下手,到独当一面,对车行里最难做的车轴、轮毂,他都能镟削得十分精细和恰到好处。三四年过后,师傅称赞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五年徒满出师,师傅让他另立门户,他坚持要多陪陪师傅,这样又多干了三年。师傅见他诚实、肯干,又讲义气,最后毫无保留地给他交了底:“以你现在的手艺,已经可以走遍天下。但是手艺行里学无止境。如果你还想继续深造,我给你指一条新路,你到黄河边去学做大水车。”师傅还特意给他写了一封引荐信,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师傅。
二十四岁,他一路揽活游荡,到了宁夏中卫,跟着师傅的师傅学做大水车,直到三十岁才回家完婚。凭他高超的手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家人丰衣足食,家道日渐兴旺。
民国十八年,陕西遭受特大旱灾,波及整个关中地区。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全省死亡人数达250万之多。经济如此凋敝,哪里还有人顾得上盖房,和造木轱辘大车。揽不上活,断了经济来源,总不能坐以待毙。
邢木匠背着工具包,只身一人,离家寻找机会。他从东原出发一路向西,经过省城,又折向南行,来到山根底下。一日,杜边村南庙广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正在开设粥棚舍饭救灾。他凑上前去,仔细观察,见到一位气度不凡的绅士,一打听,是本村财主家的二先生。他打躬作揖,向二先生说明来意。二先生在家里不管家务,但是很有礼貌地把他领回家,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此时,肃家正好有一辆大车断了轴,需要修理。邢木匠仔细查看过后,很直率地告诉老太爷,修理当然可以,但若要计算成本,修旧不如打新。老太爷本来也有此意,只是尚未找到满意合适的工匠,便简要询问了邢木匠的过往经历,随口对他说,那你就先试试打一辆吧。
第一辆车完工,长工韩长生赶到路上走了十几里,转了个来回回来,对老太爷连声称赞“好手艺”。特别强调,车轴和轮毂之间的卯窍严丝合缝——稳当、轻巧、灵便——绝对是辆好车。
肃老太爷见多识广,对经营管理是精到的内行,在洞察识人方面更是独具慧眼。他处事豁达,毫不拖泥带水。当即决定,让邢木匠再打一辆,把两部车全部更新,而且亲口对他讲:“灾荒之年,大家都不容易。回去把你的老婆孩子接来,先租个房子住下,一家人也好有个照应。”
邢木匠媳妇那时还算强壮有力,就在肃家做些缝补浆洗、打扫卫生、上厨烧菜等家务杂活,一家人的日子总算安定下来。这时候,农村灾后的经济正在恢复重建,邢木匠在周围已经小有名气,不出方圆几十里,打车的生意活计基本上没有断过线,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富足起来。
邢木匠本是有心之人。多年来,他一边揽活,一边四处观察,寻找新的方向和活路。除了周围村镇,他一直在留意终南山一带的地形、山川、河流。在子午峪仔细勘察了几个来回过后,他逐渐酝酿出一个大胆的计划。
一天,他上门拜见肃老太爷。
“老太爷,听说子午峪乌龙潭那个小石坝,是你们肃家出钱,组织乡党们打石条、拌洋灰,修砌起来的?”邢木匠以试探的口气,提起了话头。
“没错,是我们家搞的。”肃老太爷说,当年用了半年多时间,至少花了几百个工。
“东边那条环山的灌溉水渠,也是你们家干的?”
“那当然,砌坝聚水,就是为了修渠灌溉。这是上下两个相互衔接的工程。”老爷子进一步强调,“而且修渠花费的时间更长,前后大约有五六年吧。”
邢木匠开始切入正题:“太爷您看,一条子午河水分为两股,东边的灌溉渠早已见效收益,可是主河道的水还在白白地流淌。您有没有想过,把这股水也利用起来——这样您花钱费力修的水坝,不是又增加了一项额外收益吗?”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