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萧家老坟,收留弃婴
作者:张步忠
冯守信家的房子不少,火炕却依然紧张。因为既然做了生意,就必须把客房利用到最大限度。
前厅东屋的烧炕,住着守信两口,和扣儿婚后生下的两个小女儿;西屋的火炕留给老祖宗太婆居住。游伯游老汉,只在后屋客房的角落里单独隔出一小间,作为他个人的私密空间。这里冬天有火盆,所以无需烧炕取暖。
剩下的两个半大孩子——引娃她们四个女孩一起合铺,住在对门的同三爷家;春生一年四季都住在萧老坟的外婆家。
说起萧老坟,就不能绕开“萧贞敏公”其人。
史载:
萧贞敏公,字维斗,元朝京兆人。吏于府,因与尹争,怒而辞退,隐居十五年,惟以读书为志。平章咸宁王闻其贤,荐之于世祖,征不至,授陕西儒学提举。继而成宗、武宗、仁宗,累徵,未赴。改集贤侍讲,又以太子右谕德徵,始至京师。授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寻复得告还山,年七十七,以寿终。谥贞敏。
其墓志铭全称为:“元故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萧贞敏公墓志铭”。
萧奭(shì),字维斗,祖籍益都(青州,今山东潍坊),因其父在陕西为官,随迁至京郊张村。
一代大儒,辞官隐居,潜心读书。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到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连续四代皇帝征召他做官,均被婉言辞拒,足见其性格之倔强,和对名利之淡泊。最后以“太子右谕德”再次征召,虽赴任,未久又告老还乡。几任皇帝先后授予他“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三大头衔——集贤院是朝廷编纂典籍、网罗人才的重要机构;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学士”和“祭酒”,则是学术和文化界的最高荣誉;“太子右谕德”,负责对太子进行“赞谕规谏”,实则是教习未来皇帝的老师。
如此一位曾经名满京师的大儒陵寝,坐落在村子东侧,这无疑给杜边村增添了一项引以为自豪的谈资,和一副圣洁的光环。至于肃二先生,更是对这位大儒推崇备至,且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和榜样,十分虔心地去效仿。
每天吃过晚饭,春生便在小黑的陪伴下,沿着门前的官路向东,走到萧老坟西南角的镇妖塔下。然后向北折入一条小道,一直走到西北角的外婆家里。天气暖和时,小黑就和外婆家的大黄狗蹲在门外守夜;寒冷的冬天,它们俩就进屋,缩在灶台旁边的柴堆里。早晨起来,春生照例带着小黑回家。吃完早饭,到学校上学读书,或者忙活他自己该干的其他事情。
这种日子,从他回到家里进学堂开始,一直延续到他考上县城的中学,从来未曾间断。他习惯这样的日子,也满意这样的生活。因为外公外婆从来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亲生孙子。再者,有了舅舅的陪伴,使他少了一份孤独,多了一份欢乐。还有一点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心里上,他总觉得住在外婆家,似乎又和奶妈多了一层亲近——尽管他们并不能天天见面。
外公姓曹,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祖籍何方,同样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在这萧老坟里蹲守了多少代人。但有一点让他聊以自慰,他的爷爷和父亲——或者再往上几辈——都不是目不识丁的纯粹乡民。尽管他们并没有秀才之类的功名,但毕竟粗通文墨,甚至还给他取了一个较为文雅的名字——“曹汉臣”。尤其是他的父亲,自己省吃俭用,却仍然舍得投资花钱,让自己在私塾学校里,读了五六年的四书五经和子乎者也。
除了坟角这栋房子,他家再没有土地等等的不动产。但是,靠着他和老婆子的两双巧手,和勤俭节约的精明算计,一家三口过得倒也安详舒坦。
外婆有一双小脚,出不了远门,但是她有一双特别灵巧的手。麦子下来,她买回面粉,蒸罐罐馍。糯米大枣上市,她泡好粽叶缚粽子。大热天,她调好米浆蒸凉皮、揉好荞面压饸饹。秋天柿子熟了,她手握小刀刮柿皮,捂柿饼。核桃成熟,她举起钉耙蜕核桃皮,拿起斧子敲核桃壳,做成又甜又香的核桃仁。板栗下来,她架起铁锅,翻沙炒板栗。年关来到,她买了地软、豆腐、粉条,一笼一笼地蒸包子。过了年,她又摆开笸箩,备好香甜的馅料,一箩一箩地摇汤圆……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