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琉璃残片
作者:川英
琉璃残片多为深蓝色,表面有细小气泡,经成分检测,残片含钠量约 12%、钙量约 8%,这是波斯萨珊王朝琉璃特有的钠钙配方;但同时,残片中还检测出西域本地石英砂的成分,说明烧制时使用了本地原料。
“这是‘波斯配方+本地原料’的典型案例!”琉璃专家哈桑教授分析道,
“工匠从波斯商队那里掌握了钠钙琉璃的烧制技术,再利用西域本地的石英砂进行生产,既降低了成本,又适应了本地原料特性,是技术本土化的绝佳例证。”
随着四大区域发掘工作的完成,商道工坊区的整体面貌逐渐清晰:
这是一处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规模化手工业基地,涵盖青铜铸造、玉石加工、丝绸织造、琉璃烧制四大门类,各区域分工明确,技术上融合了中原、西羌、波斯、西域等多文明的工艺特点,生产的产品(青铜令牌、玉石饰件、融合纹样丝绸、琉璃器)直接供应昆仑商道的贸易需求。
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工坊区的年代与石城遗址、藏羌驿站等核心遗址完全同期,证明其是昆仑商道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道不仅是物资交换的通道,更是手工业技术交流与规模化生产的平台。这一发现填补了昆仑商道“生产端”的考古空白,此前出土的融合性文物(如鎏金铜带钩、双语针灸铜人),终于找到了明确的生产产地,使商道的“生产—贸易—使用”链条完整闭合。
工坊区发掘结束后,团队邀请中科院冶金研究所的专家组成专项研究组,重点分析青铜铸造区出土的陶范与藏羌驿站青铜令牌的关联性。
研究第一步是成分比对:
专家通过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陶范内壁残留的青铜成分与青铜令牌的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的铜锡铅配比完全一致——铜含量 85%、锡含量 12%、铅含量 3%,这一数据证明藏羌驿站的青铜令牌正是产自该工坊区。
进一步的工艺研究发现,陶范的制作采用了“失蜡法”与“模范法”结合的技术:
先用蜡料制作器物原型,雕刻纹样后敷上陶土制成外范,待陶范干燥后加热熔去蜡料,再注入青铜溶液。这种工艺融合了中原失蜡法的精细度与西域模范法的高效性,能批量生产造型复杂的青铜令牌。
“从陶范的尺寸与数量来看,工坊一次可铸造 10-15枚令牌,完全能满足商道各文明商队的需求。”
冶金专家周教授说,
“这也解释了为何不同文明的青铜令牌材质完全一致,是统一管理、规模化生产的结果。”
纺织团队则聚焦于丝绸织造区出土的织机部件,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构建织机的数字模型,结合文献记载与传统工艺,成功复原了完整的织机结构。复原后的织机高约 1.8米,宽 1.2米,兼具中原综蹑织法与西羌挑花技艺的特点: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