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针灸铜人
作者:川英
初冬的雪山覆盖着薄雪,张北炀团队带着专业考古设备,再次来到此前发现的雪山医者山洞。与首次初探不同,此次需进行系统性挖掘,为避免文物氧化,团队提前搭建了恒温恒湿的临时工作棚,棚内配备文物保湿箱、便携式显微镜与环境监测仪,赵磊还特意调试了低功率照明设备,防止强光对竹简等有机质文物造成损害。
“先清理洞口堆积层,确定文化层年代。”
张北炀手持洛阳铲,在洞口周边打下探孔,取出的土样中,除了碎石与腐殖土,还夹杂着少量陶片。苏芮将陶片样本放入密封袋,标记“雪山洞 T1探孔,深度 1.2米”,随后送往临时实验室进行初步年代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陶片属于西汉时期,与此前发现的《雪山本草补录》小册子年代吻合,为后续挖掘划定了明确的时间范围。
挖掘正式开始后,团队采用“分层剥离法”,以 5厘米为一层,用木铲与软毛刷小心清理洞内堆积物。赵磊负责记录每层出土物的坐标与层位关系,他在笔记本上详细标注:
“第 3层,深度 0.8米,发现漆皮残片,呈黑色,表面有细微花纹”“第 5层,深度 1.5米,出现竹简残段,字迹模糊”。当清理至 2.3米深度时,苏芮的软毛刷突然触碰到一个坚硬物体,她立刻停下动作:
“这里有东西,可能是木质器物!”
随着堆积物被缓缓清理,一个黑漆木药箱的轮廓逐渐显露。药箱长约 50厘米,宽 30厘米,高 25厘米,箱体表面虽有多处磨损,但仍能看出精致的云纹彩绘,四角包裹着青铜饰件,起到加固作用。
“小心清理箱体周围的泥土,避免药箱变形。”
张北炀指挥队员用竹片小心剥离药箱底部的泥土,同时用保湿棉覆盖箱体表面,防止水分过快流失。
当药箱被完整取出放入保湿箱后,苏芮用微型内窥镜观察箱内情况:
“里面有青铜器物和骨质工具!”团队随后在实验室环境下打开药箱,发现内部被分隔成多个小格,分别放置着青铜药臼、骨质药勺、陶制药罐与银针包。青铜药臼内壁残留着草药研磨痕迹,经实验室检测,残留物质包含麻黄、黄芪、甘草等成分,与《雪山本草补录》中记载的草药种类一致。
药箱旁还出土了一尊鎏金针灸铜人,铜人高约 30厘米,通体鎏金,表面用红漆标注着穴位名称,令人惊叹的是,穴位旁同时刻有汉文与西羌文——如“足三里”旁标注着西羌文“腿部止痛点”,
“合谷穴”旁刻着“面部消肿位”。
“这是汉羌医术融合的直接实物证据!”随队的中医药专家王教授激动地说,
“西汉时期能有如此精准的双语针灸铜人,说明商道上的医术交流已相当深入。”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