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陈先生(第3/3页)
作者:川英
“碉楼是吐蕃的建筑风格,土房是西羌的,还有不同文明的器物碎片,和卓玛阿妈的描述完全一致。”
赵磊蹲在地上,捡起一块中原茶罐碎片,碎片上还能看到“中原茶行”的字样;苏芮则发现了一块吐蕃藏香的残渣,闻起来还有淡淡的香味。
团队在驿站遗址周围展开细致勘探,又发现了一些重要遗存:
一个吐蕃商队的马槽,马槽上刻着藏文;一个西羌的羊毛毯残片,上面织着商道路线;还有一个于阗的玉石加工工具,应该是商队在这里加工玉石用的。
“这些遗存证明,藏羌驿站不仅是歇脚的地方,还是贸易和加工的场所,”林晓雨说。
“吐蕃商队在这里歇脚、补充物资,还能加工换来的玉石,太有意思了。”
丹增大叔看着遗址,眼里满是感慨:
“我爷爷说。
以前驿站里可热闹了,吐蕃商人、西羌向导、中原商人坐在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还会互相讲故事。现在虽然驿站成了废墟,但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像看到了当年的热闹场景。”
为了让“藏羌驿站”重现当年的风貌,团队联合当地政府和村民,用传统工艺对驿站遗址进行部分修复。修复工作由丹增大叔和西羌村落的羌梅负责指导,确保建筑风格符合吐蕃和西羌的传统。
修复吐蕃碉楼时,工匠们采用当地的石块和泥土,按照吐蕃传统的砌筑方法,一层一层地垒砌,碉楼的窗户和门都保留原来的形状,石块上还重新刻上了吐蕃的吉祥纹样。
“我们要让碉楼看起来和当年一样,让大家知道吐蕃的建筑是什么样的,”丹增大叔一边指导工匠,一边说。
修复西羌土房时,羌梅带领西羌妇女,用红土和羊毛混合制作墙体,屋顶铺上茅草,屋内还摆放了西羌传统的羊毛毯和陶具。
“这些羊毛毯是我们亲手织的,上面织着商道路线,就像当年驿站里的羊毛毯一样,”羌梅说。
驿站的中央还复原了一个“贸易区”,摆放着吐蕃的藏茶砖、藏香,于阗的玉石饰品,中原的丝绸和茶罐,西羌的羊毛制品。旁边还设置了一个“休息区”,放着吐蕃的酥油茶壶、西羌的陶碗、中原的茶杯,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喝酥油茶、吃糌粑的乐趣。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