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文化节(第3/3页)
作者:川英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草原牧民巴特尔带着几个孩子在草原议事厅遗址旁玩耍。孩子们追逐打闹时,一个小男孩不小心被地上的石头绊倒,伸手去扶时,竟扒开了一块松动的土块,露出了半截刻着花纹的石碑。
“巴特尔叔叔,这里有块带花纹的石头!”小男孩兴奋地喊道。
巴特尔走过去一看,心里咯噔一下——石碑上的花纹他很熟悉,和家里金属狼符上的草原狼纹很像,旁边似乎还刻着其他图案。他立刻掏出手机给张北炀打电话:
“张老师,你们快来草原议事厅遗址这边,孩子们发现了一块刻着花纹的石碑,好像是老物件!”
张北炀团队很快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清理石碑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拨开,石碑的全貌逐渐显露出来:
石碑高约一米,宽约六十厘米,虽然边角有些残破,但正面清晰地刻着四种花纹——中原的星象纹、西羌的羊纹、草原的狼纹、波斯的火焰纹,背面则刻着四种不同的文字,虽然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但能辨认出是汉、羌、草原、波斯四种语言。
“这是‘商道友好碑’!”林晓雨激动地说,“和我们收集的民间故事里‘四方商队立碑盟誓’的描述一模一样!”她立刻拿出之前整理的故事集,翻到“四方盟誓”那一页,上面写着:
“四方商队约定,每年在议事厅盟誓,立碑刻字,记友好之事,传后世之人。”
团队立刻联系了文物保护专家,对石碑进行初步保护。专家仔细查看后说:
“从石碑的材质和刻字风格来看,应该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虽然有些残破,但上面的文字和花纹很有价值,是研究昆仑商道四方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证据。”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