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空之泪
作者:川英
“大家看,织星象纹时,要先确定三颗主星的位置,再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勾勒周围的小星星,”羌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织法是我们西羌的传统,以前商队的向导都会织,方便他们记住星象位置。”
旁边的体验区里,几个孩子正跟着羌梅学织简单的羊毛图案。10岁的古丽拿着毛线,笨手笨脚地织着,脸上却满是兴奋:
“原来织羊毛毯这么有意思,我要织一条小毯子送给妈妈。”
中原丝绸刺绣展区里,李爷爷正教游客绣商道路线图。他先在丝绸上用铅笔轻轻画出路线,再教大家如何用不同颜色的线绣出驿站和河流。
“绣驿站要用红色的线,显眼;绣河流要用蓝色的线,像真的水一样,”李爷爷耐心地指导着,“大家绣的时候要慢一点,线要拉均匀,这样绣出来才好看。”
于阗玉石雕刻展区和草原金属锻造展区也很热闹。于阗?买买提教游客用小刀在玉石上刻简单的花纹,巴特尔则教大家用小锤子敲打金属片,制作小小的金属饰品。
“以前觉得这些手艺离我们很远,没想到今天能亲手体验,”一位游客拿着自己雕的小玉佩说,“这是我第一次雕刻玉石,虽然很简单,但我会好好保存,这是很特别的纪念。”
工坊还定期举办“手艺培训班”,邀请老匠人免费授课,附近村落的年轻人都积极报名。红柳村的小伙子阿力一直想学羊毛编织,参加培训班后进步很快:
“羌梅老师教得很仔细,我现在已经能织简单的羊毛毯了,以后我想把这个手艺学好,开个小作坊,让更多人知道西羌的羊毛编织。”
在收集民间故事时,团队发现很多老人家里都保存着祖传的“商道信物”。这些信物是当年不同族群商队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团队决定展开“商道信物寻踪”活动,寻找这些散落民间的信物,通过信物背后的故事,还原昆仑商道上的友好往来。
在红柳村羌阿爸家,团队看到了那枚波斯商人赠送的琉璃珠。琉璃珠直径约两厘米,呈深蓝色,表面有细小的花纹,虽然历经百年,依然完好无损。
“这颗珠子是波斯商人的宝贝,他们叫它‘天空之泪’,”羌阿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珠子,“当年木卡姆救了商队,波斯商人说这颗珠子能保佑我们平安,现在我每次出门,都会带着它。”
苏芮用相机拍下琉璃珠的细节,发现珠子的花纹与石城遗址出土的波斯琉璃器纹样一致,进一步印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绿洲村李爷爷家的“商队刺绣”也是一件珍贵的信物。刺绣长约一米,宽约六十厘米,上面绣着中原商队与草原牧民告别的场景:
商队首领牵着马,草原首领巴图拍着他的肩膀,周围的牧民和商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背景是草原和远处的雪山。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