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未续(第2/2页)
作者:风一语
抵达遗址当天,河西走廊的风沙比预想中更烈。苏晓裹紧防风服,举着无人机在遗址上空盘旋,镜头里,被风沙半掩的土坯墙隐约呈现出“凸”字形布局,墙角散落的陶片上还留着绳纹痕迹。“这是典型的西周驿站形制!”赵山蹲下身,用毛刷轻轻扫去陶片上的沙土,突然在碎片边缘发现一道细微的刻痕——竟是与秦岭青铜残钉上“洛邑工坊”相似的标记。
临时工作站里,老陈将陶片的三维模型与洛邑工坊的陶器数据比对,屏幕上两条纹路完美重合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说明驿站的陶器是从洛邑直接运送过来的,西周的物资流通能力远超以往认知!”李教授激动地指着木简上的文字,“你们看,‘西至流沙,东至海,凡五十有二驿’,这简直是西周版的‘全国交通图’!”
勘探进行到第三周,队员在驿站后院的窖穴里有了更惊人的发现——一个被多层麻布包裹的青铜盒,打开时,里面整齐码放着十二枚刻有不同州名的玉符,与“九州同脉”铭文中记载的“十二州符”完全吻合。苏晓小心地将玉符放在恒温垫上,用高倍相机拍摄细节:“每枚玉符的纹路都能与之前的礼器对应,这应该是西周用于调配各州物资的信物!”
消息传开后,国家文物局特意派专家赶来复核。当专家们看到玉符与礼器的数字拼接模型时,一致认定这是“填补西周行政制度研究空白的重大发现”。更意外的是,一位旅居法国的华人收藏家看到相关报道后,主动联系团队,称自己手中藏有一枚刻有“雍州”字样的玉符,愿意无偿捐赠——原来这枚玉符是他祖父当年从海外拍卖行拍下的,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让它“归队”。
盛夏时节,十二枚玉符终于在省考古研究院团聚。拼接当天,团队特意邀请了当年参与临淄大墓发掘的老考古工作者。当最后一枚“雍州”玉符的数字模型与其他玉符严丝合缝时,头发花白的老周颤巍巍地摸了摸屏幕:“这辈子能看到‘十二州符’重聚,值了!当年挖临淄大墓时,谁能想到会牵出这么大的文明版图啊!”
这年秋天,“西周文明路网——从洛邑到河西”特展在敦煌博物馆开展。展厅里,数字投影将驿站遗址、秦岭矿脉、洛邑宗庙连成动态路线图,观众戴上VR设备,就能“亲历”西周使者手持玉符穿越河西走廊的旅程。在互动区,一位来自新疆的文物爱好者指着路线图说:“我家乡也发现过类似的陶片,说不定也是驿站遗址!”苏晓立刻记下线索,将其加入数字档案馆的“待勘探点位”列表。
入冬后,团队启动了“文明路网”全球线索征集计划,在数字档案馆开设专属板块,邀请海外华人、考古爱好者分享各地发现的西周文物线索。短短一个月,就收到了来自中亚、欧洲的三十多条有效信息,其中一条关于土耳其某博物馆藏西周青铜剑的线索,经初步比对,竟与秦岭冶炼遗址的铜料成分一致。
冬至那天,团队正在整理土耳其青铜剑的资料,赵山突然收到西北大学学生的消息——河西走廊驿站遗址旁又发现了一处车马坑,出土的车轮上还残留着彩绘痕迹。“咱们明天就出发!”苏晓立刻收拾装备,老陈则打开电脑,开始调试新升级的VR设备:“这次要把车马坑的细节完整还原,让观众能‘看清’西周车轮的构造!”
出发前夜,李教授站在研究院的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星星。赵山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教授,您在想什么?”李教授指着星空,笑着说:“我在想,西周人会不会也这样望着星空辨别方向,把文明的火种从洛邑传到河西。咱们现在做的,不就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把散落的文明碎片重新拼起来吗?”
月光下,镇国鼎的轮廓在展厅里隐约可见,数字投影将“十二州符”的纹路投射在院墙上,与星空交相辉映。年轻人们的笑声从办公室里传来,他们正讨论着明年去中亚勘探的计划——那里或许藏着更多西周文明与西域交流的秘密。
李教授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想起四十年前自己刚入行时的模样。那时他以为文物守护是孤独的坚守,如今才明白,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是无数人用热爱与执着,让文明的薪火在山海间不断传递,在岁月里永远鲜活。次年春分,中亚的风沙还没褪去,团队已踏上前往哈萨克斯坦的旅程。此行的目标,是根据土耳其博物馆提供的青铜剑成分数据,寻找西周与西域交流的“铜料通道”——老陈通过数字建模比对发现,那柄青铜剑的铜锡配比,与秦岭冶炼遗址出土的铜锭完全一致。
抵达阿拉木图州的勘探点时,当地考古学家早就在戈壁中划出了一片区域。苏晓蹲下身,指尖触碰到地表的碎石,突然发现一块嵌在沙里的绿色铜锈:“这里的矿脉应该没被完全掩埋!”赵山立刻打开便携式光谱仪,屏幕上跳出的数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铜含量高达68%,与“天下图”中标注的“西域铜源”成分完全吻合。
接下来的十天,团队在戈壁中展开挖掘。当赵山用小铲子拨开最后一层沙土时,一段锈蚀的青铜管道突然显露出来。“这是西周的铸铜管道!”他激动地喊道,老陈立刻调来无人机,沿着管道延伸的方向拍摄——在无人机镜头里,一条蜿蜒的管道遗迹穿过戈壁,直指远处的雪山,与数字图谱中“西域铜道”的路线完美重合。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