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喧闹
作者:云边yun
万象城老街的空气仿佛被拉紧的弦,绷到了极致。开发方的宣传册依旧会塞进门缝,测量人员的影子偶尔还会在巷口闪过,但一种不同于单纯焦虑或愤怒的力量,正在老街的砖瓦缝隙间悄然滋生、汇聚。它不再是被动的担忧,而是主动的、带着清晰脉络的抵抗。
这股力量的枢纽,悄然转移到了“晚屿”酒馆。林晚将酒馆二楼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小阁楼整理了出来,这里安静,采光好,适合需要专注的讨论和工作。于是,这里便成了“老街守护计划”的临时指挥部。
苏槿是这里最忙碌的人。她的笔记本电脑几乎从不合上,屏幕上同时开着数据图表、文档和思维导图。但她不再只盯着冰冷的数据。
她将叶知微、陈烁走访收集来的街坊口述史逐一编码、分类,与老街各店铺的营业数据、客流变化曲线并置分析;她把林星晚绘制的、充满情感张力的老街插画扫描后,与不同年龄段居民对街区空间满意度评分进行关联性研究;她甚至设计了一套简单的问卷,请周扬在面包店、林晚在酒馆随机邀请顾客填写,了解他们对“理想社区公共空间”的期待。
“看这里,”苏槿指着屏幕上一条陡然上升的曲线,对围坐在旧木桌旁的众人说,“这是近一个月,‘老街记忆’相关话题在本地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与林星晚发布插画集、秦店主的文章发表、以及几位本地摄影师在老街区取景拍摄的作品展时间点高度重合。”她的语气带着研究者的冷静,但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叙事正在产生溢出效应,开始影响更广泛的公众认知。”
林星晚面前的素描本上,不再是单幅的插画,而是为联合声明设计的视觉方案草图——以老街青石板路为基底,蜿蜒向上生长出象征不同业态的图标,书本、面包、琴弦、酒杯、画笔等,最终交汇成一道温暖的光束。她轻声解释着寓意:“我想表达的是,老街不是一个僵化的标本,而是一个由无数鲜活生命共同滋养、仍在生长的有机体。”
周扬的贡献则更接地气。他的面包店成了天然的信息交换站和签名征集点。他不仅发动了老顾客,还通过送面包、打折等方式,“软磨硬泡”地让许多起初持观望态度甚至略有动摇的街坊,最终在联名信上签下了名字。他拍着胸脯对一位犹豫的邻居说:“李叔,您放心签!将来真要谈判,咱们街坊拧成一股绳,条件才能谈得更好!光靠个人,哪斗得过他们大公司?”
更令人意外的是,之前那位委托沈照野修复父亲日记的赵先生也主动联系了苏槿。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提供了一份由他父亲几位故交、本市文史界几位老先生联合署名的专家建议书草稿。建议书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社区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等专业角度,论证了保留万象城老街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措辞严谨,论据扎实,极具分量。
就连老吴,也默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找出了自己年轻时测绘老街建筑结构的一些旧图纸,虽然不够精确,却记录了许多如今已不易察觉的细节,还凭借老手艺人的信誉,说服了几位对开发补偿方案原本有些心动的老伙计,暂时选择了“再看看”。
沈照野依旧安静地待在他的小铺里,但阁楼上的“指挥部”需要的旧地图参考、某些历史节点的佐证资料,他总是能默不作声地找出来,放在柜台显眼的地方。阿满似乎也感知到了这种“战时状态”,巡逻的频率增加了,对那些在附近徘徊的陌生面孔,投去的目光也愈发警惕和不善。
所有的努力,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向苏槿电脑里那个名为《关于审慎评估万象城老街区域更新方案暨保留其社区文化价值的联合声明》的文档。
这份声明,不再是情绪化的抗议,而是一份有理有据、有温度、有远见的社区倡议。
来自苏槿的数据支撑人口结构、经济活力、文化活动影响力等量化分析;
林星晚和叶知微的情感叙事:老街坊的口述史、个人记忆、情感寄托;
赵先生等专家视角的城市规划、文化遗产、社会学领域的专业论证;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