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防弊之策(第2/3页)
作者:独家收藏
他建议,由州郡官府牵头,联合本地有信誉的粮商、大户,共同出资成立一个“平准社”或“粮业公所”,而非由官府直接垄断经营。
该组织在丰年粮价低时,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余粮,储存起来;在灾年或青黄不接粮价高时,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抛售存粮,稳定市场。
其本钱来自官拨部分资金、商户集资以及运作产生的微量利润。
为了防范弊端,他强调了几个关键点:一是账目必须公开,接受官府和参与商户的共同监督;
二是收购和销售价格需由一个由官、商、士绅代表组成的议价会议共同商定,避免少数人操控;
三是主要针对影响民生的主要粮食品种,不涉及所有商品,避免扰民;四是运作规则要简单明了,张榜公布,让百姓知晓。
他还提出,可以与此前已见成效的“以工代赈”相结合,在灾荒时,部分赈济粮可通过此渠道平价购入,既安抚灾民,也不过度冲击市场。
文章写完后,他先拿给刘槿安和韩铮看。
刘槿安对其中引经据典的部分做了些润色,韩铮则从实际运作角度,提了些关于仓储、运输和防止奸商围积的建议。修改后,徐章又特意去请教了周老先生。
周老先生对经史典故极为熟悉,他肯定了徐章对汉代平准、均输政策的理解基本准确,并提醒道:“此论颇有见地,能古为今用,且思虑周详,注意到了防弊之策。
不过,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你这‘平准社’设想,虽力求公允,但仍难免会触动那些惯于在粮价波动中牟取暴利之家。上书之时,需有心理准备。”
徐章谢过老先生指点,将文章又精心修改了一遍。他并未想过直接“上书”,只是觉得这是一次梳理自己想法、学以致用的机会。
在刘槿安的建议下,他将这篇策论作为一次“课艺”,递交给了州学夫子,算是汇报近期的学习心得。
没想到,几天后,州学夫子亲自来找徐章,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徐章,你那篇关于粮价平准的策论,我越看越觉得非同一般,便呈送给了学政大人过目。
学政大人阅后,亦是击节称赞,认为其‘引古证今,切中时弊,方案详实,颇具可行性’,已将其转荐至巡抚衙门户房,说是供户房诸位大人参考!”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