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正式出版(第4/4页)
作者:糖醋人
水泥路的建设吸引了众多记者前往采访。
尽管这些记者隶属于同一报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
每位记者记录的内容虽大致相同,但由于个人视角的不同,文章的趣味性和深度也不尽相同。
而且,一旦文章被选用发表,报纸上会标明原作者的真实姓名或笔名。
这样一来,即便报道的是同一件事,记者们依然会激烈竞争。
毕竟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的相互轻视并非罕见,竞争与比较始终存在。
若自己的文章得以刊登,自然会被认为更有才华。
这实际上也是朱瞻基为了让记者如实记录事实,避免胡编乱造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因为参与记录的人数众多,一旦有人虚构内容,必然会在文章中显现出差异。
随着记者们的迅速行动,一夜之间,报社便诞生了数十篇有关水泥路的报道。
这些文章有的内容相近,有的角度独特。
经过精心挑选,并由总编朱高炽审定后,新的一期《大明日报》终于正式出版。
次日晨光初露之时,一辆辆满载报纸的马车便驶向应天各地的报摊。
“卖报啦!卖报啦!大明日报今日头条:首条水泥大道昨已启用,全长一千三百五十七步,四里有余,坚固似铁,马车往返不过片刻。”
天色微明,公鸡尚在啼叫,身着小棉袄、背着绘有皇室特制标识挎包的报童已穿梭街头巷尾,开始一天的劳作。
随着时间推移,应天居民对这些寒冬清晨便奔走吆喝的报童愈发熟悉。
锦衣卫时常出现在他们身旁守护,加之早先一些滋事的地痞流氓因祸入诏狱后再无音讯后,人们对这些略显单薄的报童虽谈不上尊敬,但也不至于恶语相向或欺凌。
且报纸低廉,仅需一文钱,部分无暇前往报摊者,会预先与报童商定,以额外支付一文钱或其他形式酬谢的方式,请报童将报纸直接递送到家。
久而久之,报童的身影几乎成为应天一道独特风景线,每日准时响起的呼唤恰似闹钟般提醒人们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