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第3/7页)
作者:只喝白水
“回复——还有西晋时成书的《九州春秋》,也是这个说法。”
“回复——所以,哪一个说法为真呢?”
“回复——我觉得《三国志》的说法更可信一些,作者陈寿毕竟是三国时蜀国的大臣,应该更了解情况。”
“回复——那也不一定,《魏略》也是三国时期的史书,而且是敌对方,可能更客观点。”
“回复——到底谁为真,连距离三国时期比较近的东晋史学家裴松之都说不知道,现在就更难说清楚了。”
“……”
大明成祖位面。
朱瞻基看着高空巨幕,感到非常困惑。
后世之人提到的《三国志》、《魏略》等,都是距离三国年代较近,比较可信的史书。
但这些史书的说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
那究竟谁可信?
“爹,你们觉得,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是诸葛亮自荐的?”
朱瞻基开口问朱高炽道。
之所以是问他爹朱高炽,而不是他爷爷朱棣,是因为朱瞻基觉得朱棣的爱好是领军打仗,读过的书大概率没有朱高炽多。
而朱棣也确实没有研究过这件事,故而他看向朱高炽,想听听朱高炽怎么说?
面对朱棣与朱瞻基的期待,朱高炽笑了笑,这个问题他在读史书的时候,还真琢磨过。
接着,朱高炽把自己的推测分析说了出来:
“这几本史书的说法,其实都对。”
“诸葛亮应该是先行自荐,从襄阳的隆中出发,自南向北,到樊城自荐于刘备。”
“按照《魏略》的记载,当时诸葛亮等到宴席结束,给刘备献策。”
“不过,诸葛亮献策后还是没有得到刘备足够的重视。所以,诸葛亮又返回隆中去了。”
“但是,诸葛亮又不希望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同时,自己的好友徐庶又在刘备处,这才有了《三国志》中,诸葛亮托徐庶推荐。”
“经过徐庶推荐,刘备开始觉得诸葛亮是个人才了,从而采纳了诸葛亮先前的策略,“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然后,刘备就想要招揽诸葛亮。”
“而诸葛亮因为刘备最初没有重视自己,加上也想多了解一下刘备,就故作矜持,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答应为刘备效力。”
听完朱高炽这一番推测,朱棣与朱瞻基觉得,还挺合理。
至于真相究竟是不是这样,那谁也不能百分百确定,除非是诸葛亮与刘备本人。
……
【他根据当下时局,为刘备量身定做了一套从0到1再到100的市场扩张战略规划书。】
【董卓造反以来,天下群雄并起。】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