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你说的我都明白,可又能如何呢?
作者:邹爱香
"比武交流切磋技艺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血流成河却是朕不忍目睹的画面。"
"为了保证我大明朝国泰民安长久稳定,同时化解诸位门派积攒已久的仇怨,朕想到了一条两全之计……"
说到这里,朱高焱在一旁忍不住憋笑到脸都红透。
心中默念:老头子您就干脆直说吧。
如今他们已经是朝廷掌握下的阶下囚,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想不遵照指示都不可能!
不出意外地,唐家老祖当即领众人附和道:
"我等皆愿尊奉陛下指派。"
其余江湖人物亦纷纷表态,表现出任凭安排的态度。
见状,朱棣面露笑意点了点头说:
"好,甚慰朕心。"
"先前本朝已有‘飞鹰司’专门机构存在,职能仅为搜罗记载武林各派资料信息,汇总存档留存......"
"如今事态已到这个地步,朕打算在飞鹰司之上再设立一个新机构,使其能发挥更大的效力。"
"今天恰巧有这个机会,在场的各位皆是江湖中有身份地位之人,聪慧能干。朕准备从各门派中挑选出首领或出色弟子,进入该机构任职要职。"
"与此同时,朝廷也将派遣专门人员进行统筹管理。"
"往后,诸位就是朝廷官员了,往昔的恩怨情仇就不要再提起了。"
"若有人暗中翻旧账,彼此厮杀导致血流成河,这就是与大明为敌的行为。"
"这样的结果,岂不两全其美?各位觉得如何?"
话语方歇,唐家老祖等人神色骤变。
这可怎么行?
表面上看,朱棣是要消弭江湖门派之间的纷争,以和平取代冲突。
实际上,他却试图趁着此次契机,将各路江湖门派收入朝廷之中供职。虽看似荣华无边、地位尊贵,但从今往后便失去了自由。
过去,他们在江湖之中行事洒脱,无需过问庙堂琐事,来去随心,逍遥自在。
然而踏入朝堂,除了尔虞我诈不说,身着官袍还需上听圣旨,下达遵循上司差遣,任劳任怨。万一哪天失宠被砍头,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卸下有形的枷锁,朱棣却送来了无形的桎梏。
并且这种束缚更严厉,更加难以挣脱。
常言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这些门派首领,尽管不如天子那般高贵,但在自己的领域里却是一言九鼎。谁愿意自降身份,沦为朝廷犬马,被使唤驱赶?
你以为召安就好似宋江之辈那么容易答应?
纵然心有不甘,众门派首领却也不敢当面违抗朱棣,齐刷刷保持了沉默。
"为何都哑口无声?是不是不愿意呀?"朱棣举杯笑盈盈问道。
此时,一声盔甲磨擦之声响起,樊忠阔步向前,神态沉稳。
走近朱棣身边后,轻声密谈了几句。
声音之小,连朱高燧等人都未能听清。
但那些宗派首领常年打坐修行,耳目早已经非比寻常,远胜普通人。
即使被封闭穴道,无法调用真气,察觉百米外风动仍非难事。
所以樊忠的低语自然而然落入他们耳中。
无疑是在说:十五万大军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出发前往纳兰家族驻地实施包围歼灭。
听到如此信息,这些人心中怎能平静?
显而易见,今日如果不遵从朱棣安排,甘愿归属朝廷管制,不仅自己走不了,整个家族也会遭遇抄斩灭族之祸。
算了!算了!
已然沦为了人家刀板上的鱼肉,再也无力挽回了。
认命吧!
大概过了盏茶功夫,沈氏掌门经内心煎熬后,挣扎着撑桌站起,慢慢朝着朱棣行礼说道:
"陛下,您方才所说欲建立新的机构正好需要我们这些江湖人士襄助,我们甘愿贡献己力!"
"我家宇文愿效忠朝廷!"
"独孤一族愿归顺!"
"我唐家愿倾力相助!"
"我纳兰世家愿竭智尽忠!"
席间上百个宗派领袖相继起立,纷纷表示愿受朝廷管辖。
朱棣龙颜愉悦,笑着开口:
"妙极!众位均愿忠诚于大明,朕欣喜非常!"
"请,让我们一起干了这一杯。"
这是第三轮酒了,其实朱棣早就心中有数。
将江湖力量纳入朝廷体系,一直是他的愿望。
若各位门主通情达理接受邀请,大家皆大欢喜,那么这杯酒就算是庆祝之酒;
倘若有人敢多言反抗,也依然是这一杯酒,只是成为了他们的断魂酒罢了。
实则京城内外,除常规巡逻军卒,其余三大营精锐都在休息养神。所谓十五万兵马,也不过是恐吓而已。
杨士奇在酒宴上待得差不多时,站起身问朱棣:“陛下打算组建的新机构,名字可有眉目了?"他稍作停顿,又补充道,"另外,还应挑选一位才华出众之人负责主持大局,这样才便于日后管理。"
朱棣轻nod一下:“朕已经考虑好了名字。"他缓缓开口,"大明的国号由‘日’与‘月’两字构成,那新机构便取名为——日月府,你觉得如何?"
"寓意我大明江山世代长存,山河稳固。"一旁用餐的众臣似乎被感染了,齐声呐喊起来:“愿日月同辉,我大明万世昌盛!"
随后,朱棣摆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并说道:“这日月府会设立一位府主来统领全局,另选十名飞鹰使协助处理事务。"
他又郑重宣布:“飞鹰使之职将从武林人士中选拔,需德才兼备;至于府主,则会在朝廷官员里选出。"
听闻此言,各门派的领袖心里顿时凉透了半截,犹如吞下了只苍蝇般难受——他们知道从此多了一位管着他们的上司。但局势已定,他们只能盘算如何争取得一个"飞鹰使"的位置以弥补损失。
就在此刻,汉王朱高煦以及赵王朱高燧的目光陡然锐利如炬。老爷子新设一个组织,成员都是江湖上的顶尖好手,而目前正差一位管理者。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兄弟俩心下各自打起了小算盘:这肥肉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从语气来看,日月府的地位显然不输于北镇抚司,任何坐到府主位置上的人必将权力大增!两人均想着要趁机捞上这一笔好买卖。
尤其赵王朱高燧暗思自己曾主管过北镇抚司,经验十足,这次自然责无旁贷。他迅速作出反应,向前一步准备自荐:“父皇,儿臣以为……"
还没等他说完,朱棣侧头看了看这位四子,意味深长地问道:“你也觉得老四适合当这个府主么?咱爷俩想到一块儿去了呢。"
此话如同晴天霹雳,朱高燧一时愣住,险些一口血吐出来。他在心底怒吼不已:我们同为朱家子嗣,为何父亲如此偏袒?
无奈之下,他只好忍气吞声,看着朱棣继续发言:“那就这么定了吧。梁王朱高焱担任府主一职,在座各位有没有异议?"
"时候不早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文武百官面露苦笑离去,心中暗想梁王该不会给陛下吃了什么迷魂汤?
朱高煦这边也是一肚子火气无处发泄,宴会结束后拉着朱高燧一起回家狂饮。皇宫御膳虽佳,到底没吃个尽兴,回来正好接着填饱肚子。
"真是不公平啊!越来越看不惯老爹那态度!"朱高煦喝了一大口酒愤恨说道,"啥好事都轮不到咱们头上,全都给他小子占了。我看不如早去找个偏远点的地方就藩得了。"
朱高燧听了也只能无奈叹息,安慰几句劝兄长放宽心。可朱高煦哪能咽得下这口气?怒意仍在心头翻滚不止。
朱高煦醉意醺醺,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他朱高焱能姓朱,我也一样姓朱!"
"他是陛下生的,我同样也是陛下生的……他是梁王,可我还是汉王呢!"
"凭什么事事都被那小家伙抢在前头?古人说得好,不怕贫穷,就怕不公平,懂不懂?"
"若说到出关征战,风餐露宿,哪次不是我冲锋在前?"
"战鼓一响,父亲命我向东我就向东,叫我向西便向西,还能要怎样?"
"最后连父亲的一个笑脸都得不到!"
对此,朱高燧只能深有感触地点头,但也急忙提醒道:“二哥,请您消消气!"
"你以为王府里没父亲的眼线吗?"
等朱高煦重新坐下后,朱高燧才继续说道:“你说的我都明白,可又能如何呢?"
"谁叫你比不上人家会讨父亲欢心,长得乖巧可爱呢?"
"我们兄弟四个,也就咱们俩混得最不如意……算了,喝酒吧,喝醉了就什么都不用想了。"
就在朱氏两兄弟彻夜痛饮时,太子府中气氛倒是相对平和。
书屋内灯火昏黄摇曳,朱高炽与杨士奇对坐,面前各一杯香茗。
"殿下,今晚陛下突然加封梁王一事,您怎么看待?"杨士奇首先发问,眼见储君如此淡定,他担心若是自己再不启齿,二人可能会熬到天亮。
朱高炽先点头后又摇头:“能怎么看?就这么看着呗!"
"父亲任性一辈子了,做儿子的哪里管得了?只要他高兴就好。"
杨士奇踌躇再三,终于皱眉道:“殿下,微臣有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的话。"
"此地并无外人,能说你就说,不用顾忌。"朱高炽漫然一瞥窗外,装作毫无关心。
"微臣觉得陛下此次举动实在过分胡闹!"
"梁王虽聪慧早熟,终究不过是八岁的孩童,怎能一下子就委以主事重任?"
话音落地,杨士奇细细打量太子神色,然而却毫无所获。
他继续补充:“三位亲王返回京城之前,据说京城曾收到一封绝密情报,未经内阁直达陛下御览。"
"殿下,您看,陛下这次特别提拔梁王是否与此相关?"
朱高炽轻轻拍拍腹部的赘肉,向后仰靠在椅背上,尽管面容瞬息间略有动摇,很快又回归原先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杨阁老,皇上做事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咱们只需做好分内的事情就成,其余的就不要过多操心了吧。"
此时此刻,夜色如水般凉爽,一轮明月悬挂天际,他沉浸在短暂的惬意之中,心中却不经泛起些许波澜。
朱高炽向来是个知足随缘之人,对于汉王及其他势力的挑衅排挤从不在意。
不管外界多么汹涌变幻,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哲学——别人强任由他们强,就如同清风掠过山岗;别人霸道也随他们横,好似明月辉映大江;至于他人恶劣手段,自有上天评判是非……这就是这位太子殿下秉持的生活态度。
即便可以辞去太子之位退隐闲居,享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乐趣,他亦无怨尤悔恨。
只是作为一位父亲,他认为有义务为后代谋得安稳坦途……宫廷风云瞬息万变,时不我待,是该重新振作起来了!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