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发烧
作者:贝才
向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不仅仅是钱,更是公婆对她事业毫无保留的认可和鼎力支持。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比任何言语都更让她感动和鼓舞。她不再推辞,郑重地接过存折:“爸,妈,谢谢你们!这钱我一定好好用,绝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返回的列车上,向暖的心境与来时已大不相同。来时的忐忑不安已被满满的温暖、信心和干劲所取代。她靠着车窗,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华北平原,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用好这笔“投资”:林嫂子她们用的缝纫机确实该更新了,店里可以隔出一个小区域做展示间,还可以尝试进一些北京流行的新面料……
宋聿看着妻子若有所思却目光坚定的侧脸,轻轻揽住她的肩膀:“爸妈的话都记在心里了?”“嗯。”向暖重重点头,转头看向丈夫,眼中闪着光,“宋聿,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大。”宋聿笑了:“我相信你。放手去做,家里有我。”
回到小城,年味还未完全散去。向暖一刻也没停歇,立刻投入了工作。林嫂子她们见到她回来,都高兴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北京怎么样,家里人好不好。
向暖先把从北京带来的特产分给大家,然后召开了“暖聿服装加工店”的第一次“股东大会”——其实就是她们五个核心成员加上偶尔来帮忙的另外两位军属嫂子。她分享了在北京的见闻,特别是观察到的一些服装款式和面料流行趋势,然后,她郑重地拿出了那张存折。
当大家听到这是向暖公婆的投资,并且数额高达五千元时,都惊呆了。“天呐!小暖,你公婆可太支持你了!”吴嫂子惊呼。“这下咱们店可要鸟枪换炮了!”刘嫂子兴奋地说。
向暖把公婆的期望和自己的初步规划和大家说了:“这笔钱,是信任,也是责任。咱们要用在刀刃上,把店搞得红红火火,才对得起这份心意。”她提出了更新设备、优化工作环境、扩大面料库存、尝试小批量生产更具设计感的成衣等计划。
姐妹们群情振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想法,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公婆的这笔“天使投资”,让这个小团队的凝聚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说干就干。春节后的第一周,向暖就带着林嫂子跑省城,精心挑选,一口气购入了三台当时最先进的电动缝纫机和一台锁边机,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她又利用在北京记下的信息,通过宋母那位在轻工系统工作的老姐妹的关系,联系上了北京一家面料厂的销售科,尝试进了一批质量更好、花色更时尚的料子。
店面也进行了简单的改造。用木板隔出了一个几平米的小小展示间,挂上了几件向暖根据北京流行趋势设计的成衣样品,比如收腰双排扣的女式风衣、带有细微变化的改良版列宁装、以及用鲜艳色块拼接的儿童外套等。虽然空间狭小,但灯光一打,衣服一挂,顿时有了些专业橱窗的味道。
“暖聿服装加工店”的升级,很快在小城引起了反响。新机器噪音小、速度快,做出来的活计更精细;新面料的选择多了,吸引了不少追求时髦的年轻顾客;那个小小的展示间,更是成了活广告,经常有人驻足观看,甚至有人指着样品直接说要买同款。
订单量稳步上升,不仅有个人的定制,也开始接到一些小型单位工会定制工装、或是学校文艺演出需要统一服装的小批量订单。向暖意识到,只靠她们几个核心成员已经有些吃力了。于是,在街道和妇联的支持下,她又谨慎地招聘了两位生活确实困难、且有一定缝纫基础的军属作为临时工,按件计酬,忙时来帮忙,闲时可以不耽误家里的事。
店的规模在一点点扩大,管理也需要更规范。向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极有悟性,也肯学习。她开始建立简单的客户档案,记录尺寸要求和偏好;规范了订单流程,从接单、量体、选料、裁剪、缝制到交货,每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人;她还定期和姐妹们开会,总结问题,交流技巧,统一工艺标准。
宋聿虽然工作繁忙,但始终是向暖最坚实的后盾。他利用休息时间,帮店里修理工具,安装更明亮的电灯,甚至用废旧木材打了个更结实的裁剪台。晚上,他还会陪着向暖一起看账本,虽然不懂具体的服装业务,但在管理和逻辑上能给她一些建议。夫妻俩常常在灯下讨论到深夜,一个说面料和款式,一个讲流程和安全,共同为这个小家的未来和这份共同的事业筹划着。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又一年夏天来临。“暖聿服装加工店”已经成了小城颇有名气的“明星”个体户。它不仅以做工精细、款式新颖著称,更以其带动军属就业、热心社区公益(比如免费为孤寡老人修改衣服)而受到街道和邻里的好评。向暖作为“军属创业带头人”,还受邀参加了市里的“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