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廿(第6/7页)
作者:刘同柱
收获完夏粮,抽地里农活儿空闲,王援朝带领二弟三弟,借用别人家的人力手推车,把盖房剩余一直码放在脱坯场内的部分土坯,一块儿不剩地拉回院内。
那可是他家用精贵粮食,请人帮忙换回的,一块儿不能损失。
用一部分土坯在院子东半部盖起一间粮房,让那两条被沤坏的柁梁终于派上用场(简易粮房毕竟不比百年基业的住人屋,中间顶一根木柱,柝梁将就能用)。这么多粮食收成下来,没个专门存放粮食的屋子不行。他们还用一部分土坯,砌成连接正房和东粮房一人多高的院墙。这样一来,让原来的纯敞口院,围成现在的半敞口院落。
若不是春季把大犍牛卖给山西来的牛贩子,最紧要的还得盖几间牛棚和饲草料屋。现下暂且没这必要。
这么多年,靠老两口两个半撇子劳力,像这种脱土坯垒院墙盖粮房的重苦力活儿,王存祥想都不敢想。王家院一直是没有院墙,没有闲屋的一个敞院,三面都能走人进牲口。
搞完这些工程,把剩余土坯全部码放进东正房敞口屋内存放起来。预备未来拾掇屋子时,用来盘炕,砌灶台,垒窗台墙等。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别让雨水把这些用粮食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淋坏糟蹋了。
与河套川平原大部分家庭一样,王存祥家从此再不用为吃发愁。
当某种需求得到暂先满足后,往往要追求更高的需求。刚能填饱肚子的人们,每日开锅能有白面吃,忽然开始又为该吃啥泛起困来。
过去,本地流传一句教导人节俭生活之谚语“拌汤省,面条子费,要吃烙饼子卖上地”。
如今,大家小户可以随便,想吃烙饼烙去,每天蒸白面馒头吃也不为稀罕事,到葫麻收成下来,大部分家庭用大瓮盛放葫油,只要不嫌麻烦,天天吃炸油饼炸糕都能吃得起哩!不用再盘算吃什么省,吃什么费。
到人们馒头、花卷、面条、烙饼子都吃腻了,不知谁突发奇想发明了一种白面新吃法,白面和好在面案上擀成面条,而不是放在汤或水里煮着吃,却放在菜锅上焖上十几分钟,和菜搅拌一块儿吃。想不到此吃法真还挺香!有人绞尽脑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焖面”(不知为什么不叫“烩面”)。
这一吃法好像是妹妹素清出去串门,看见别人家这样吃,回来试着给家人做了吃,都觉得味道不错。
于是,这种饭食在河套川大地上兴盛开来,且流传很久不衰……
如果站在后人的角度,去评说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不断创新与改革,谁是谁非?多数人尤其是庄稼人不得不从心底承认,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农村范围内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是以前,乃至以后所有改革最成功,最得人心,存在问题最少,且见效最快的一次。
用“立竿见影”成语来形容这次改革所见的成效,一点不为过。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