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一计不成(第2/5页)
作者:八十二难
内地好不容易出一部这么好的民营电影,他们就眼红了,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造谣抹黑,真是缺德!”
“是啊,现在情况很棘手。”李向南叹了口气,把最近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上海、广州好几家影院都被威胁撤了排片,还有报社登了伪造的农民举报信,说我们破坏农田、挪用公款,现在投资方都想撤资,观众也打电话投诉,再这样下去,《高粱》就真的毁了。”
“你别着急,这事我管定了!”张建国的声音斩钉截铁,“你把文化部的审批文件、拍摄场地的租赁合同、农民的感谢信还有票房记录都整理一下,尽快派人送到报社来,我明天就安排版面,写一篇评论文章,帮你澄清,还你们一个公道。”
另外,我再联系《光明日报》《龙国青年报》的老同事,让他们也一起发声,形成舆论合力,让更多人知道真相,看那些造谣的人还怎么狡辩!”
挂了电话,李向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张建国帮忙,他心里踏实多了。
他立刻让小张把所有相关文件整理出来,用牛皮纸档案袋装好,派公司的司机亲自送到《人民日报》社,反复叮嘱司机“一定要亲手交给张建国编辑,路上注意安全,别弄丢了”。
与此同时,北影厂的剪辑室里,暖气开得很足,空气中弥漫着胶片的化学气味和淡淡的烟草味。
张大毛正坐在剪辑台前,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屏幕上播放着《高粱》的样片。
画面里,黄土高坡上,绿油油的高粱苗迎着风茁壮成长,杏花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褂子,手里拿着锄头,带领着村民们一起锄草,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希望,眼神坚定,充满了生命力。
剪辑师老周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剪刀,正在小心翼翼地修剪胶片。
他的手指粗糙,却异常灵活,捏着薄薄的胶片,轻轻一剪,精准地剪下不需要的部分,然后用胶水把两段胶片粘在一起,动作熟练,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胶片。
老周是北影厂的老剪辑师,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退休前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剪过《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影片,经验丰富得很。
他退休后本想在家安享晚年,可李向南三顾茅庐,亲自跑到他家,诚恳地邀请他出山,说“张导有才华,《高粱》是部好片子,希望您能帮帮我们,让这部片子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老周被李向南的诚意打动,又看了《高粱》的样片,觉得这确实是部有生命力的好电影,就答应了下来。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