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金属狼符(第2/3页)
作者:川英
周航也附和道:
“插图里可以把玉匠的作坊画得更具体,比如墙上挂着各种玉佩,桌上放着雕刻工具,体现玉匠的手艺。”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昆仑商道民间故事集》终于完成。故事集分为“互助篇”“情谊篇”“手艺篇”三个部分,收录了 32个民间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插图和简单的背景介绍。翻开故事集,既能看到西羌向导冒着风沙救商队的勇敢,也能感受到草原首领赠马时的豪爽;既能读到于阗玉匠的善良,也能体会到波斯商人的真诚。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知道,昆仑商道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友谊通道,”张北炀在故事集的序言中写道,“这些平凡人的温情故事,才是历史最动人的部分。”
故事集出版后,团队免费发放给沿线村落的学校和牧民定居点。红柳村的孩子们拿到故事集后,围在一起读得津津有味:
“原来我们西羌的木卡姆这么厉害,还救过波斯商队!”绿洲村的李爷爷看到故事集里收录了“草原赠马”的故事,激动地说:
“太好了,这些故事终于能传下去了,让年轻人也知道以前的情谊。”
根据故事集中提及的技艺,团队开始寻找掌握商道手艺的老匠人。西羌的羊毛编织、中原的丝绸刺绣、于阗的玉石雕刻、草原的金属锻造,每一种技艺,都是昆仑商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红柳村,团队找到了羌阿爸的孙女羌梅。羌梅从小跟着爷爷学羊毛编织,她编织的羊毛毯不仅图案精美,还融入了商道元素——有的毯子上织着星象纹,象征着商队靠星象辨别方向;有的织着商道路线图,标注着驿站和宿营地的位置。
“爷爷说,羊毛编织不仅是手艺,更是对商道历史的记忆,”羌梅说着,拿出一条刚织好的羊毛毯,“这条毯子上织的是西羌向导带波斯商队避风沙的场景,我花了一个月才织好。”
绿洲村的李爷爷虽然已经 80岁了,但依然坚持丝绸刺绣。他的刺绣技艺与众不同,擅长在丝绸上绣商道上的人物与场景。
“你看这幅‘商队贸易图’,”李爷爷指着一幅刺绣作品,“上面有中原商人、西羌牧民、波斯商人,他们围着一起交换货物,脸上都带着笑,我绣这幅作品,就是想让大家记住,贸易不仅是交换物资,更是交流感情。”
在和田地区的于阗古城附近,团队找到了于阗玉石雕刻的传承人于阗?买买提。于阗?买买提家世代从事玉石雕刻,他的作品保留了于阗传统的雕刻工艺,同时融入了商道元素。
“这是我刚雕好的‘三星共照’玉佩,”于阗?买买提拿出一件玉佩,“上面刻的星象纹,就是商队祭祀时的象征,以前于阗玉匠常给商队雕这种玉佩,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草原上的金属锻造匠人巴特尔则擅长制作草原风格的金属饰品,他制作的狼符、马镫等器物,不仅工艺精湛,还能看到波斯与中原文化的影响。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