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星河载道,灯火燎原(第3/4页)
作者:蜀北布衣
戏班成员齐声应和:“魂兮归来!入水为安——!”
鼓点、唢呐、人声,汇成一股悲怆而神圣的音浪,涌向滔滔江水!
与此同时,“星河舱”的投影幕布上,浩瀚的星空中,三颗特别明亮的星辰缓缓坠下,如同泪滴,融入奔腾的白龙江水,化作三道温柔的光带,顺流而下,渐渐消失在远方。那是李想用程序模拟的“魂归大江”。
岸边的哭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宁静与释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民,抹去眼角的泪水,对着江面喃喃道:“老伙计们……走好……灯给你们点了,路给你们照亮了……顺着水,回家吧……”
白龙灯幽幽的蓝光,与星河舱投射的星光水影交相辉映,照亮了漆黑的江岸,也抚慰了生者破碎的心。非遗,在此刻,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而是成为了连接生死、安抚灵魂的精神纽带。
边关绣心:金针度劫,星夜守望
“星河非遗舱”的最后一站,驶向祖国西南边陲。这里群山环绕,哨所林立。目的地是山坳深处的一所边防小学。学校不大,学生多是边防军人的子女。他们的父亲常年驻守在高山哨所,母亲(军嫂)则在学校附近聚居,承担着照顾家庭和支撑社区的重任。生活艰苦,思念绵长。
星河舱停在小学操场上,立刻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外星飞船”。日间,傩戏和锣鼓的热闹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但夜晚降临,当“星空影院”模式开启,马俊宁的《绣溪口星图》在穹顶缓缓铺开时,孩子们依偎在母亲怀里,仰望着璀璨的“星河”,操场渐渐安静下来。星光温柔地洒在每一张稚嫩的小脸上,也映照着军嫂们眼中隐忍的思念。
第二天,“华夏图腾接力绣墙”在操场边展开。李静、王秀芬和特意赶来的麻柳刺绣工作室绣娘李秋霞、张冬梅,将“非遗绣线包”分发给军嫂和孩子们。李秋霞拿起绷架和丝线,声音温柔:“姐妹们,孩子们,今天我们不绣花鸟,不绣山水,我们绣‘心’。”
她拿起一根金黄色的丝线,手指翻飞,演示着麻柳刺绣中一种独特而寓意深远的针法——“相思扣”。这种针法由无数细小的“回环”组成,如同心结,环环相扣,象征着牵挂与羁绊。每一针的起落,都带着一种缠绵的韧劲。
“这针法,叫‘相思扣’。”李秋霞轻声解释,“线头起针,是离别;回环缠绕,是思念;落针收尾,是期盼团圆。每一环,都是心里的一句话,一个念想。”
军嫂们围坐在绣墙前,手指略显笨拙却无比认真地学习着。她们选择素色的底布,用“相思扣”针法,绣下丈夫的军衔符号、哨所的编号、或是孩子画的一家三口简笔画。每一针都绣得极慢,极用力,仿佛要将无尽的思念和等待的坚韧,都绣进这细细的丝线里。
一位叫周晓娟的年轻军嫂,丈夫驻守在海拔最高的“云中哨所”,一年难得下山一次。她绣着丈夫的肩章图案,眼泪无声地滴落在绣布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她哽咽着说:“这针……真难绣……线老是打结……就像心
里那疙瘩,绕来绕去解不开……”
张冬梅坐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嫂子,线打结不怕。你看,就像这样,”她手指灵巧地一挑一捻,将纠缠的丝线理顺,“心结也一样。这‘相思扣’,绣的就是这份‘绕’。绕得紧,是因为情分深。每一环,都是你等他回家的日子。绣完了,心也就顺了。”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