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开疆拓土,哪里错了
作者:小小小猪猪侠
听闻此言,朱标立刻打消了继续争论的念头,直接转向朱棡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大哥,你得懂,你想当个仁慈宽厚的君主。”
“有些手段,你是绝不会用的,所以我才留着这些所谓的晋王府势力。”
“让他们在京都之外替你唱反调,这样就能衬托出你的仁爱之心,让文武百官对你心存感激。”
说着,朱棡眼中闪过一丝无奈,看着朱标。
但现在,这些所谓的晋王府势力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
毕竟朱标已决定亲自处理此事,那恶人的角色自然无需朱棡再扮演。
实际上,在早朝之前,朱标就想问朱棡关于晋王的事情,可最后还是忍住了没说。
因为比起晋王府势力,他更信任自己的弟弟,或者等着朱棡自己开口。
“原来是这样。”
朱棡话音刚落,朱元璋、朱标和朱樉的脸色才渐渐明朗起来。
“就像我常说的,有些事父亲做不来,你能做到。”
“而你做不到的,就只有我来做了。”
对此,朱棡又瞪了朱标一眼,才继续说道。
“我......”
朱标听到这话,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好似有话哽在喉间。
“别想了,我是你弟弟。”
看着欲言又止的朱标,朱棡伸手拉住他的手,笑着说道。
然而,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让朱标愣住了,连朱樉也愣住了。
恍惚间,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濠州城下,阳光洒落的小巷中,三个小小的身影嬉戏其间。
特别的是,那两位年长的兄长握着三岁幼弟的小手,眼底尽是对弟弟的怜爱。
片刻之间,朱标和朱樉的眼角已有些湿润。
此刻,时光静谧,兄弟间的情谊依旧深厚。
“汤鼎、邓镇恐怕不日就能抵达京城。”
御书房外,朱棡望着太原方向,略作思索后低声说道。
而御书房内,朱元璋与朱标正在接见邓愈和廖永忠。
谈话的内容,是关于昔日小明王之死。
“不会这么快吧,这才几天。”
听罢,朱樉微微一怔,随即摇摇头道。
从京城到太原,相隔两千余里,即便快马加鞭、轻装简行,也需要半个月。
更何况不过数日而已。
“还是那句话,最多几天。”
朱棡依旧摇头道。
毕竟他离开太原返回京城时,朝廷派往太原的使者并未离去,依然在待命状态。
因此,朝廷接管山西军权,并非难事,只需一人一骑,连续数日疾驰,便可直达太原。
凭邓镇和汤鼎的忠诚与勇猛,一旦得到消息,必会立刻赶回京城。
“二十万铁骑,纵使倾举国之力,也难以凑齐如此规模的精锐部队。”
“然而你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组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队伍,他们在草原上横扫敌军。”
“所以,实话告诉我,你真的愿意交出兵权吗?”
朱樉态度豁达,不再纠结于之前的话题,而是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朱棡,再次问道。
毕竟以他们家老三的性格,汤鼎和邓镇真的可能在这几天内回到京城。
朱樉对此有些疑惑,朱棡难道真的愿意把二十万铁骑尽数归还朝廷?
那可是他苦心经营三年的成果,真的能如此轻易放手?
“你觉得父亲真的能把我的兵权夺走吗?”
朱棡转而反问朱樉。
“除了这个还能怎样?”朱樉皱眉说道。
“那么我再问你,若是权力握在自己人手里,还是外人手里,哪一种能让父亲更放心?”
面对眉头深锁的朱樉,朱棡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无奈。
“当然自家人才能让父亲安心。”
朱樉毫不犹豫地回答。
毕竟在古代,尤其是在皇家内部,任人唯亲从来不是贬义词。
“这就是为何父亲派你去西安,让我去太原。”
“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兄弟俩统领山西和陕西的军队吗?”
“毕竟比起亲生儿子,没人能让父亲完全信任。”
“所以看似我把权力交了出去,实际上仍在我掌控之中。”
“这也是为何我要留下冯诚在太原,而不是让他随邓镇和汤鼎回京。”
“因为冯诚是我的心腹,他在军中的威望虽不及邓镇和汤鼎,但也足够维持大局了。”
“而且这是父亲精心布局的结果。”
朱棡说话间眼中又闪过一丝钦佩。
年轻的将领资历尚浅,军中威望也不足,所以构不成太大威胁。
相较之下,那些骄横跋扈的淮西勋贵就难控制多了。
因此,尽管还未正式公布由谁暂代山西兵权,朱棡已确信无疑,必定是冯诚。
“原来如此。”
朱樉依旧似懂非懂地挠了挠头。
“二哥,你确实该多看看书。”
对此,朱棡一脸无奈,目光却异常严肃地注视着朱樉说道:“若非如此,将来你会吃很多亏。”
“呃……”
看着态度认真的朱棡,朱樉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兵法韬略还能勉力钻研,但读书这事,一翻就犯困。”
确实如此,朱樉只要一读书就容易犯困,为此朱元璋没少责罚他。就连李希颜夫子都被他气得不行,但他依旧屡教不改。不是不想改,而是真的改不了。
“二哥,大哥的能力你应该清楚。”
“在玩弄权术方面,除了父亲大人,连韩国公都稍显逊色。”
“至于带兵打仗,大哥更是无需担忧,毕竟他的岳丈是鄂国公常伯伯,又有蓝玉这样的猛将为其效力。”
“因此,大哥坐稳中宫之位后,完全可以掌控天下局势,文武双全。”
“而你虽精通兵法韬略,却不通治理国家之道,又怎能向父亲证明,你不比大哥差?”
朱棡抬起手,轻轻拍了拍朱樉的肩膀,缓缓说道:
“既比不上大哥,也比不上别人,还有什么好证明的呢?”
说完,朱樉摆了摆手,显得兴致缺缺。
大明最耀眼的两位才俊,一个是朱樉的大哥朱标,另一个则是他的弟弟朱棡。
正因为如此,朱樉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议论纷纷。
毕竟论学问,他不及朱标;论军事才能,他也逊色于朱棡,这让他很是尴尬。
更何况朱棡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还能在朝堂上运筹帷幄,治理国家同样出色。
幸好他性情豁达,并不介怀这些事,否则早就闹出不少麻烦。
这就是朱樉自嘲的缘由,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并不逊色于朱标,这也是他的执念。
至于为何如此执着,除了朱棡和朱樉自己,谁也无法知晓。
“二哥,你并不比我差。”
看着嘴角带着几分自嘲的朱樉,朱棡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依旧严肃地说:
秦王朱樉真的无能吗?
撇开品德不说,单论才能,这家伙简直强得一塌糊涂。
坐镇西安,威名远播于三秦及西宁一带,足足有十二年之久。
自从洪武十一年就藩以来,直到洪武二十四年,他从未在战场上失利。
尤其是洪武二8年,朝廷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带兵攻打洮州时,又派朱樉去了。
短短两个月,他又取得胜利,由此可见他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完全继承了太祖,怎么会弱?
“老三,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吗?”
朱樉听完,转头看着朱棡,低声问道。
“确实很大。”
朱棡思索片刻后答道。
“究竟有多大?”
朱樉继续追问。
“大到天高皇帝远,大到相隔万里难以相见。”
朱棡指着远方说道,声音依旧平静。
“大到天高皇帝远,大到相隔万里难以相见。”
朱樉顺着朱棡所指的方向望去,嘴里也低声重复着。
“老三,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许久之后,朱樉转过头,看着朱棡,语气有些认真地问。
“什么问题?”
面对朱樉认真的目光,朱棡微微点头。
“你觉得我有当皇帝的潜质吗?”
朱樉眼中闪过一道亮光,随即说道。
“嗯……?”
正在和朱标一起听取廖永忠汇报的朱元璋,刚准备离开御书房,就听到朱樉说出这番惊人之语。
就连邓愈和廖永忠也尴尬地把头转向一边,别看我,我们什么都没听见。
这人真是老了,怎么突然听不清了?看来回去得找医生看看耳朵。
“能!”
面对朱樉的疑问,朱棡毫不犹豫地回答。
自家二哥终于有了称帝的想法,这念头绝不能被打消。
别人或许不了解朱樉的本事,但朱棡怎会不清楚?
若是上阵杀敌,仅凭他的能力,虽不能开创一个国家,却也足以割据一方。
再加上自己,到时候兄弟齐心,未必不能再现当年成吉思汗横扫亚欧的雄风!
“真有这事?”
朱樉的眼神里明显流露出一丝心动。
“我从小就被你和大哥牵着手养大,难道我会骗你吗?”
“难道你还真想一辈子给大哥当手下?”
朱棡又一次揽住自家二哥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说道。
“情谊深厚是情谊深厚,但我可没想过要给他鞍前马后地做事。”
“再说了,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我也得让父亲知道,我并不比你和大哥差。”
说着,朱樉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
朱樉自然不会、也无法与朱标竞争。
然而正如朱棡所说,这天下辽阔,广阔到天高地远,遥远到千里之外。
那么,朱樉又为何不能独步天下?又怎能逊色于朱标?
“这不就对了。”
“等将来咱们兄弟携手闯荡,互相帮助,横跨亚欧,未必不能建立一番伟业!”
“比起大哥,他继承了父亲的基业,成为大明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太宗皇帝。”
“而你我兄弟,若能开疆拓土,便是如父亲一样的太祖皇帝。”
“如此一来,你怎么会逊色于大哥?你甚至可以超越他!”
朱棡用力拍了拍朱樉的肩膀,哈哈大笑。
就算父皇朱元璋和大哥朱标在御书房听见了,他也不怕。
终究,朱棡兄弟志在开拓疆域,建立功勋,并非觊觎皇位,有何罪过?
“好!”
“读书疲惫,那就悬梁刺股!”
“我偏不信,我无法纵横天下,文武双全!”
“至于这大明,爱留的便留吧!”
听罢,朱樉一咬牙,目光坚定地对朱棡点头道:“那我们兄弟就出海吧!”
“这才像话!”
“大丈夫怎能久居人下!”
“我眼中所见,即是天下!”
“我手中所行,即是王道!”
朱棡也攥紧拳头,豪气冲天地说道。
“这两个混小子。”
御书房里的朱元璋本欲开门出去,但最后缩回了手,还小声嘟囔着。
说实在的,朱元璋真是心烦意乱,别说他,哪个皇帝遇到这样的儿子不头疼?
毕竟觊觎皇位等同于谋逆,可是又有谁能治这两兄弟的罪呢?
他们不过是想开拓疆土,在海外开辟新土建国罢了。
开疆拓土,哪里错了?
顶多从礼教的角度批评他们几句,毕竟中原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但这又有何意义?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