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御书房
作者:小小小猪猪侠
“重新设立检校?”
朱棡此言一出,满朝文武无不惊讶交加,脸上写满了错愕与震惊。
连一些大臣也忍不住失声惊呼。
检校原本负责暗中观察朝廷官员的一举一动。
特别是监督京城各部官吏是否公正廉明,并搜集民间传闻。
而且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朝建立后,检校虽表面上被撤销,但实际上,朱元璋早已将这些人员全部纳入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
其职能依然在秘密监视文武百官。
“圣上,吕家意图杀害太子妃,这已是大逆不道之举。”
“若非太子殿下察觉到些许端倪,又怎能查明真相?”
“倘若太子妃因此丧命,岂非让我大明皇室蒙羞?”
“所以臣恳请陛下恢复检校制度,以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朱棡语气平静,但话语间透着一股冷冽之意,谁都听得出他的深意。
然而此刻,又有谁能站出来制止晋王朱棡恢复检校呢?
别忘了,恢复检校的理由正是源于江南吕家对太子妃的毒手。
而太子妃常清韵是太子朱标的正妻,嫡长孙朱雄英的母亲,却险些因江南吕家丧生。
这对大明皇室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即便有人想阻拦朱棡,也无计可施。
毕竟如今天命所归是晋王,无论朝臣如何辩解,他都能轻易反驳。
甚至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眼中都闪过一丝心动的光芒。
此时确是重新设立检校的好机会,若错失今日,恐怕唯有对胡惟庸动手之后,才有可能再次进行此事。
“陛下,臣认为设立检校一事,须万分谨慎。”
“毕竟过去的检校制度虽有助于整顿朝廷,但其密探遍布,让百官都心生畏惧。”
“再说,检校权力虽小,却能直接向陛下汇报。”
“以往也不乏有人假借检校名义,陷害忠臣,制造了许多冤案。”
还未等朱元璋回应,右丞相胡惟庸已然迈步而出,朝朱元璋行礼说道。
此话一出,连朱棡都微微偏头,因为这话实在挑不出什么瑕疵。
胡惟庸并未反对设立检校,只是提醒朱元璋要格外小心。
尤其话中的深意,一旦设立检校,必然会导致君臣之间的隔阂加深。
甚至可能重现往日检校欺上瞒下的情况,陷害忠臣的事情再度发生。
表面上看,胡惟庸似乎是在为朱元璋考虑,但字里行间透出的警告意味,又有谁能忽视?
由此可见,胡惟庸确实聪慧,只是他的聪明被用错了方向。
果然,朱元璋脸色阴沉,但他并未发怒,只是冷冷地盯着胡惟庸。
藏在衣袖里的拳头也微微握紧。
当年连李善长都不敢这样跟朱元璋说话,如今胡惟庸却做到了。
真是后浪推前浪啊。
难道他朱元璋真的没读过几本书,听不懂胡惟庸言语背后的警告吗?
思索之间,朱元璋低下了头,眼中闪过一丝疯狂的杀意。
“胡爱卿,此言差矣,如今的大明早已今非昔比。”
“尤其是江南吕家之事,就像一根刺扎在背上,警示着朕,朝中隐患不可不查。”
于是,重新设立检校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过去的那些问题并非制度本身的问题,只要法令分明即可。
“胡相国所说的小心再小心,难道朝中大臣都该心怀畏惧?”
“我对此有些疑惑,为何要这般小心翼翼,为何要如此提防?”
“莫非这满朝的文武官员,全都做了违法之事?”
朱棡说完后,冷眼盯着胡惟庸。
此言一出,大殿上的群臣无不震惊,随即齐齐跪下,声音洪亮,诚惶诚恐地说道:“陛下,我们绝无异心,请陛下明察!”
与此同时,众人心中却在暗骂朱棡多此一举。
胡惟庸的话滴水不漏,几乎找不到破绽,但朱棡依旧能以极为犀利的方式予以回击。
他甚至把胡惟庸的‘小心’和‘提防’理解成对满朝文武的恐惧,担心检校恢复后会被彻查。
因为他们自己确实不清白,若被发现,必然是死罪。
因此,自然会竭尽全力阻止检校的恢复。
但群臣不解的是,这件事与朱棡有何关联?
而且这样彻底得罪整个朝廷,对他朱棡又有何益处?
至于胡惟庸为何提及此事,其实很简单,因为朱棡提议恢复检校,这对胡惟庸来说也是一种威胁,毕竟他在朝中结党营私已是事实。
但在表面上,胡惟庸还能掌控分寸,不至于让朱元璋对他产生怀疑。
然而,一旦检校恢复,身为中书省右丞相的胡惟庸自然首当其冲成为重点审查对象。
胡惟庸怎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
再者,胡惟庸深知朱元璋的性格,所以他说话从来不会太过直白。
那句“小心再小心,心存警惕”不仅仅是说给朱元璋听的,也是说给奉天殿里的文武百官听的。
毕竟君臣之间如果失去信任,无论大小,哪怕是对皇帝而言,也需要给臣子留点颜面。
朱棡提出的恢复检校制度的建议,看似就此平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棡并未遵循常规,而是直接挑战胡惟庸。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眼中都闪过一丝了然。
得罪文武百官,朱棡显然在断送自己的根基,这也在间接向朱元璋和朱标表明态度。
朱棡将通过实际行动让朱元璋与朱标明白,他对皇位并无觊觎之心,他的目标在于更远大的未来。
因此,恢复检校制度,得罪文武百官,这些责任全由朱棡承担。
若有一天朱棡承受不了这份压力,那么他离开大明之时也就不远了。
朱标听罢心中又浮现出一抹复杂的情绪。
“启奏陛下,臣无异议。”
随后胡惟庸看了朱棡一眼,再向朱元璋作揖说道。
从这次事件来看,恢复检校之事已成定局,今后行事更要谨慎,不可留下任何把柄。
至于晋王朱棡,在这次朝会之后,就成为胡惟庸的对手。
------------
“太子,你怎么看?”
朱元璋点头后转向朱标。
此话一出,朱棡立刻皱眉。
连胡惟庸都露出惊讶之色。
明明事情已经可以决定,为何朱元璋还要问朱标的意见?
这是为了替朱棡分担压力吗?
还是朱元璋也不愿恢复检校,所以借太子的温和之名?
但恢复检校对文武百官来说是灾难性的打击,对朱元璋来说却是巩固权力的好机会。
所以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吧?
“老王爷应该看得出来,我并不愿拖大哥下水。”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沉思。
然而,他和胡惟庸一样困惑。眼见朱元璋的举动,又是在未问过朱标的情况下便已占据优势,朱元璋却始终未开口。
这究竟是为何?
“父皇,晋王所言极是,重新设置检校,监察天下之事很有必要。”
“只是检校司已成为历史,再用这个名字,难免重蹈覆辙。”
“因此,儿臣建议改组检校司,更名为锦衣卫,并设立南北镇抚司。”
“……”
“这样一来,即便陛下深居后宫,也能掌控全局,无远弗届。”
沉吟之际,朱标转身对朱元璋行礼道。
然而就在这一转身之间,朱标的眼神在朱樉身上微微一滞。
“飞鱼服、绣春刀、夜锦衣、血满朝!”
“父皇,儿臣恳请授命,担任首任锦衣卫指挥使!”
朱樉自然明白朱标眼神的含义,当即迈出一步,恭敬地向朱元璋请命。
话音刚落,大殿内再度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群臣面面相觑,无不惊愕。
毕竟太子朱标的提议,非但没有反对重设检校司,反而提出了一套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监察机制——锦衣卫。
而其权力之大,远远超过了昔日的检校司。
它可以直接绕过三司,执行抓捕审讯,且不受任何限制,只向朱元璋负责。
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朱元璋监控百官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文武百官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就连胡惟庸,也不禁露出复杂神情,心中暗想:“锦衣卫的设立,到底是加强监察,还是另有图谋?”
平心而论,胡惟庸从未如此接近过,若深究其中,定能察觉到这背后的玄机。
只是可惜,胡惟庸素来自视甚高,根本不会怀疑自己。
“大哥,你到底想做什么?”
一旁的朱棡对朱标的举动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何非要亲自出手。
况且还把朱樉这种行事鲁莽的人牵扯进来?
“允。”
朱元璋轻叩龙椅,似在沉思,良久才缓缓点头。
“儿臣领命,谢父皇。”
朱标与朱樉同时俯身行礼。
“陛下英明!”
群臣虽感无奈,但也齐声附和。
因为朱元璋的话如同金科玉律,一经说出便不可更改。
再说,这套锦衣卫制度想必是太子朱标早已谋划已久,即便有人反对,也毫无意义。
不过认同归认同,暗中作梗却依然可以。毕竟按照锦衣卫的规矩,长久下去,大明的臣子头上都会悬着一把利剑。
稍有差池,便可能身首异处,因此为了保命,要么清廉自守,要么就设法将锦衣卫驱逐出朝廷。
可是不贪污,单靠朝廷的俸禄,实在难以养家糊口。
大明朝的俸禄历来贫瘠,历史上闻名,所以唯有靠额外收入,才能维持生计。
最后一条路是驱逐锦衣卫出朝,但这同样不容易,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总会找到一线希望。
“有奏章呈上,无事退朝。”
总管太监王景弘随即用他特有的尖锐声音高喊。
然而无人站出来递奏章。
“退朝。”
朱元璋见无人发言,便平静起身。略偏头部,向身边的朱棡及另外两位皇子招手,随后步入后殿。
“恭送陛下,千岁、千岁、万岁!”
众臣同声祝贺,目送朱元璋进入后殿,言辞间充满敬重。
随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朝堂气氛缓和下来,众臣也悄悄松了口气。毕竟今日早朝的氛围太过沉重,如勒住喉咙一般,让人难以呼吸。
“胡相国,午后再到东宫来,孤有要事与你商议。”朱标的声音此时传来,语气温和却暗藏玄机。
朱元璋的脚步声彻底消失在后殿深处后,朱标才侧头对胡惟庸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胡惟庸虽不解其意,但仍恭敬地微微躬身回道:“遵旨,太子殿下。”
他垂眸时,目光中闪过一道精光,很快便隐匿不见。
“太子殿下、晋王殿下。”卫国公邓愈和德庆侯廖永忠上前行礼,目光投向朱棡和朱标。
朱标依然带着笑意,神色依旧如往常般温和谦逊。
而朱棡则显得随意些,直接挥手让邓愈与廖永忠先行前往御书房。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