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风暴中心(第2/3页)
作者:makerr
其中,自然少不了对讲谈社有眼无珠的揶揄,以及对《都市的迷宫》与《挪威的森林》之间惊人相似的“善意提醒”。
一时间,关于“天才新人被大社打压,愤而自费出版”、“讲谈社疑似剽窃创意”的传闻甚嚣尘上。
原本只是在小圈子内发酵的口碑,如同被投入了催化剂的化学反应,迅速在大众层面引爆。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各大独立书店的销售数据。
神保町的神田川书店,自从佐佐木宏教授的书评见报后,原本只是在熟客间流传的《挪威的森林》,迅速吸引了更多慕名而来的读者。
中村信夫紧急从安井真绪那里追加的第二批两百本书,不到三天便宣告售罄。
每天一开门,就有读者在门口等候,询问《挪威的森林》是否到货。
电话也几乎被打爆,预订名单越拉越长。
早稻田大学附近的“青空书房”,最初只进了三十本《挪威的森林》,很快便供不应求。
老板甚至不得不在门口贴出告示,告知读者本书暂时缺货,接受预订。
即便如此,每天依然有大量学生前来询问。
“老板,听说你们这里有卖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书?”
“没错,就是那本讲谈社都不要,结果被大学教授和星野遥都推荐的书!”
“啊,真的假的?我就是看了新潮周刊的报道才找来的,说是写得特别深刻,把年轻人的孤独感都写出来了。”
下北泽的“摇滚与书”书房,那些平日里只关注地下音乐和实验电影的文艺青年们,也开始讨论起这本封面独特的红绿小说。
他们起初是被那种挑战主流的姿态所吸引,但在真正读过之后,却被文字本身的力量所折服。
涩谷以设计类书籍为主的时尚书店,也意外地成为了《挪威的森林》的热销点。
或许是因为那大胆的封面设计,又或许是因为书中弥漫的那种都市的疏离感,与这些追求个性和品味的年轻读者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印刷厂的原田隆治,这几天走路都带着风。
原本他还担心这批冒险的订单会砸在手里,没想到市场反响如此热烈。
他已经接到了安井真绪催促印刷的通知。
但苦于讲谈社《都市的迷宫》那个大订单压在头上,生产线根本排不过来,只能在缝隙中见缝插针地赶制。
饶是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
甚至主动和安井真绪商量,是否可以考虑更换更好的纸张和更精美的装订工艺,以满足市场日益高涨的期待。
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口碑的发酵速度虽然不及后世那般迅猛,但其穿透力和持久力却更为强大。
一本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书,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
它所激起的涟漪,会一圈圈地向外扩散,最终触及更广阔的人群。
东京的各个角落,从大学校园的草坪到写字楼的茶水间,从拥挤的通勤电车到深夜的居酒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挪威的森林》,谈论那个叫伏见清辉的新人作者,谈论书中那些令人心碎又感同身受的故事。
一些反应迅速的二手书店,甚至已经开始高价回收初版的《挪威的森林》,嗅觉敏锐的书贩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