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文庙京召·百县学主入京(第3/3页)
作者:落花花啊
她望向堂中众人,缓声道:
“我只问一句——你们若能为自己的村写出三条律,能不能为这个国家写出三百条?”
无人作声,却有十余人起身,齐声抱拳:
“愿试之。”
这一幕,被文庙书史记下,命名为:
“百县初誓”。
也是从这一刻起,制度的制定权,第一次从朝堂,真正走向了民间。
讲议团成立第七日,文庙南厅新增了一块“共议榜”。
榜上不刻官印,不列等级,唯有一句话:
“地方施政可立案者,不限身份,不限出身,凡有事可陈,皆得入列。”
这块榜一出,京中震动。
原本受召而来的讲主皆为地方有名望之人,哪曾想竟然“人人可议”。
有人赞此举“开制度先河”,也有人讥其“失准则之骨”。
议案骤增,学主之中逐渐分化为“制稳派”与“试议派”。
前者主张由百县中二十名资历深者主笔,再请礼议署审订;后者则主张以“众投共修”为准,形成浮动律草。
林若雨在听闻分歧后,只说了一句:
“让他们先争。”
“真正能留下的律,不是争出来的,而是撑得住明日的。”
……
而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青布长衫、手执数卷文册的年轻人正悄悄整理案卷——
他名叫柳文川,出身云州仁义县。
曾是边学堂设立之初首批听课学徒,如今作为地方讲主代表,应召入京。
他未曾在大堂争辩,也未引人注意,但七日来,他已手抄各县律案六十余条,自行编排分类,并试着写下一个初稿名目:
《边地施政辑要三卷》
他知道,大多数人仍然把边地视作三策的例外。
但他愿意试一试,把边地写进“制度正史”。
正如他在笔记末页写下的那句话:
“我不敢说我写的就是‘律’,但我愿意让边地的声音,成为其中的一页纸。”
这一页纸,尚薄如翼,却将在后来的历史中,掀开制度转身的第一个角。
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www.dingdianxh.com